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竹和楮树皮制作的竹纸和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两个重要品种。贵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省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竹纸和皮纸制作的古老技艺,其中尤以贵阳市香纸沟(布依族)、贞丰县小屯和丹寨县石桥(苗族)的制作技艺最为杰出。以香纸沟所产竹纸为例,据传它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套操作工艺包括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等72道工序,与宋……[详细] |
“贾”是苗语的音译词,在丹寨苗语中有“讲、说、评、论”等含义。“贾”,学术界多意译为“理词”,而最准确的意译应该为“贾理”。“贾”既是对这类亦诗亦歌体口头作品样式总的专称,也是对这种样式的单个作品的通称,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篇章组成,总篇幅超过1万行。苗族口述历史文学经典《贾理》广泛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该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辖凯里市及麻江、雷山、丹寨、黄平、……[详细] |
苗族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先民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不断观察天时、物候,不断积累天文知识,集体创制了苗族历法。它以口传方式长期在苗族社会中使用,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区的民间不同程度地遗存与使用着,主要分布于丹寨县全境及凯里市、麻江县、雷山县、黄平县、都匀市、三都县的部分地区。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西部,东邻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望。地……[详细] |
苗族“嘎闹”(苗族支系自称)支系服饰艺术主要流传在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七个亚族群。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苗族占总人口76%,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黔东南州西南面,东接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望。苗族“嘎闹”支系人民长期在这一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里生活和劳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丹寨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详细] |
百鸟衣是苗族的“鼓藏服”,是作为宗教仪式中的特殊形式传承下来的古老的苗族服装。主要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雅灰乡送陇、雅灰、羊高、杀高、上丛、排路以及周边地区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新华,三都县都江等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寨。丹寨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东与雷山县相邻。属珠江水系都柳江上游源头,雷公山南坡,地区山高坡大,河流深切,海拔在465-1532米之间,这里气侯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详细] |
苗族翻鼓节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流传于丹寨县南皋乡全境,兴仁镇的部分村寨以及凯里市舟溪镇的情郎等地区。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邻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市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望。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属北亚热带性湿温气候,溶岩地貌发育,形成峰峦竞秀,溶洞奇特、河谷深切、林木丰茂的景观。苗族翻鼓节分布于南皋乡清江、偿卡、乌皋、乌毕、大……[详细] |
苗族祭尤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传是祭祀苗族古代英雄蚩尤的英灵。祭尤节主要流传在丹寨县长青乡的腊尧、扬颂;扬武乡的干改、干河;排调镇的孔庆、双尧;龙泉镇的新塘、乌尧、野蒿;兴仁镇的岩英、乌里、乌佐以及凯里市舟溪镇;麻江县宣威镇等龙姓苗寨。丹寨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苗族占总人口的76%,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面,东接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详细] |
在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深山中的一个谷地里,还存在着古老的造纸技艺,人们称其为石桥古法造纸。石桥距县政府驻地30公里,距南皋乡政府6公里。这里属低山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村寨坐南向北,清水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呈S型绕寨而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石桥白皮纸作坊旧址在天然石桥50米对面大岩壁下。《八寨县志稿》称:“龙藤壁”。当地人称“大岩脚”。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完全遮住风雨,是一座……[详细] |
芦笙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苗、侗、水、仡佬、瑶、壮、彝等民族中的一种多管型簧管乐器,它由带簧笙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筒组成,吹奏时双手抱住器身,以拇指、食指、中指轻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通过吹气、呼气来鼓簧发音。芦笙具有独特的音高,可吹出八度、五度、六度、四度和音及三- 效果。苗族芒筒芦笙乐舞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丹寨县境内所有苗族村寨和邻近的雷山、榕江、三都县及都匀市的……[详细] |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详细] |
贵州省丹寨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这里的多民族聚居山区以苗族嘎闹支系为主体,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使生活和劳作在这里的苗族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将现在能收集到的古老服饰进行对比,发现七个亚族群古装的差别十分微小,其中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经过发展,各亚族群服饰的区别日益增大,但仍有一个共同点,即竭尽其能地以刺绣或蜡染技艺展示苗族嘎闹支系所崇拜的鸟图腾,将鸟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详细] |
在贵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区,苗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至今,这一地区的苗族一直使用着与汉族农历不同的苗历,苗历岁首即为苗年。当地过苗年需通过协商按顺序进行,这使得不同苗寨可以在不同年份轮流成为节日狂欢的中心区域。苗年是苗家一年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苗年期间人们走村串寨,你迎我往,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喝串寨酒、跳芦笙舞,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喜庆活动……[详细] |
贾理,苗语叫“jaxlil”。在苗语语境中,“贾理”是汉语“哲理”、“真理”、“道理”、“法理”等语义项的综合。贾经、贾例、贾理、贾师、贾仪等等这些概念,既说明了贾理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彩纷呈,又体现苗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它集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语言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等于一身,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圣经”、“法典”,贾理具有哲学宗教、法理精神和人伦道德三者一体……[详细] |
翻鼓节,既是祭祀0、迎接春天、祈祷丰收的节日,也是人们联欢娱乐、交友寻偶的节日。二月,当南皋河两岸的山野新披片片翠绿、粉红桃花点缀褐灰色山野的时候,丹寨县南皋乡清江村的家家户户开始准备过他们苗家独特的节日——翻鼓节。翻鼓节是由鼓藏节演变而来的。每年春、秋各过一次。除了个别村寨在每年农历正月、九月猪(亥)或狗(戌)场天过以外,都是在农历二月、九月的猪(亥)、牛(丑)或龙(辰)场天过,节日内容为:祭0……[详细] |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 、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