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市 > 北辰区

霍家嘴平音法鼓

霍家嘴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

霍家嘴平音法鼓由仪仗队和乐队组成,表演形式分设摆(固定表演)和行会(行进表演)。设摆时看演奏者的表演。行会时主要看茶炊子的表演。平音法鼓属半文半武的法鼓,设摆造型深受五方观念的影响,以大鼓鼓箱为中央,演奏人员与仪仗道具,分别布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鼓箱的前面是钹、铙的演奏者,呈八字形,分左右站立表演。鼓箱的后面是击鼓人,居高临下俯瞰全局,身后有大纛旗威严耸立,给人以威武庄严之感。打击乐器有鼓、钹、铙、镲铬、铛铛五种。表演时,鼓为其首,在乐队中起着指挥的作用。演奏套子,变换曲牌,乃至演奏时间的长与短,一般都听鼓手指挥。平音法鼓以腕力击鼓,鼓槌基本不离鼓面,鼓声平稳柔和,给人以庄重安稳之感,故称为“平音法鼓”。演奏法鼓套子时,前半部分不加表演动作,直至全曲的高潮“上擂”时,先起钹,后起铙,最后钹、铙齐耍。表演动作融入了武术招法,如缠头裹脑、霸王托天、海底捞月、怀中抱月、大鹏展翅、拉纺车等表演动作与武术动作基本相似,动作幅度大而开放,不仅给人以音乐、舞蹈两种艺术的综合之美感,并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给围观者以激励与振奋。

现存鼓曲七套,历代手写传授五套,为《双桥》、《瘸腿》、《河西》、《四不像》、《八仙庆寿》。耳听口传心授两套,为《五鬼闹判》、《上龙须擂》。曲目六套,按照演奏时间长短及丰富程度依次为《出门擂》、《龙须擂》、《五鬼闹判》、《全套》、《五咬》、《五套五咬》。其中《八仙庆寿》是专为“娘娘出巡”随驾进香所表演的鼓曲,为平音法鼓所独有。

霍家嘴平音法鼓曾参加历届北仓东顶泰山娘娘皇会,其中包括光绪22年(1896年)和光绪24年(1898年)的两次场面最大的北仓皇会。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1936年曾参加过时任天津市市长萧振瀛为母亲祝寿而举办的一次皇会。参加1949年和1952天津市举办的国庆庆典活动。1960年后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藏纳于人们心中多年的平音法鼓呼之欲出,在霍家嘴村党总支书记张玉才的大力扶植和支持下,2002年10月1日重新建立法鼓老会,配备了200平米活动用房一处,各种器具及歌谱也都相继恢复原貌。

表演道具、器具有气死风灯2个,门旗2面,高照4个,软对2副4对,硬对2副4对,灯牌8扇,腰锣1个(也叫二锣),木质雕刻衣箱1副(古为竹编衣篮两副),八方盒1副(古为圆笼1副,八方盒1副),茶筲2副,样筲2副,茶炊子2副,灭锣1个(也叫三锣)。乐队器具为7铙8钹,铛铛4副,镲铬4副,鼓箱1个,大纛旗1面,九莲灯1副,手旗60面,手灯60把,板凳若干。

平音法鼓已传承六代:第一代传人夏四老爷(1854年-1927年)何荣(1857年-1930年);第二代传人张贵(1871年-1961年);

第三代传人陈炳恒(1895年-1979年)张文广(1931年-1980年)陈永富(1927年-1973年);第四代传人陈士海(1931年-今)王贵宝(1933年-2011年)陈国生(1935年-2005年);第五代传人何桂敏(1952年-今)陈士兴(1950年-今);第六代传人陈铁亮(1963年-今)。

平音法鼓保护内容有传统会具、器具及活动场地;多年来的管理和培训制度;法鼓的仪仗形式、表演套路、传统乐谱及表演形式;巩固对老一辈传承人采取的激励政策,保护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挖掘、整理传统的曲牌和仪仗表演形式。

霍家嘴平音法鼓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1.村公司先后总计投入90万元,对毁损的各种器具和歌谱进行了修复,基本保持了平音法鼓原来的表演状况。2.村委会提供200平米活动传习会所和器具库房一处,日常支出由村公司负责支付。3.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法鼓历史、会具、器具和会员档案资料及定期讨论学习制度。4.积极参加区、镇及其他单位的展示和庆典活动。5.定期举办培训班,培养下一代传承人。

信息来源:天津市北辰文化信息网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韩家墅上善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