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 > 秦都区

咸阳秦风剪纸

咸阳秦风剪纸

咸阳秦风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纸所不同的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决定了咸阳秦风剪纸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质,其富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的民俗学、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咸阳秦风剪纸内容多以古风民俗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注重内涵,追求寓意;技巧上体现了秦人特有的粗犷、朴实、率真的特点。传统的咸阳民间剪纸是中国古文化的艺术再现,它同荟萃在这里的古代历史文物一样珍贵,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世代传承的明珠瑰宝,其中所承载的许多历史符号,无疑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许多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的图案纹样其发源的鼻祖都能在咸阳秦风剪纸中看到它的发展脉络。例如,咸阳秦风剪纸中的许多主题纹样,均保留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史影,纪录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足迹,十分可贵。“鹿鹤同春”、“鱼儿钻莲”、“女娲补天”、“五毒闹蛙”等,这些图案在民间司空见惯,示意吉祥,实际为史前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原始图腾文化和早期人类生殖崇拜的遗风的体现;“老鼠吃葡萄”、“莲里生子”、“麒麟送子”是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的反映;“龙凤呈祥”、“鸳鸯戏荷”是对男女爱情的赞美;“八宝献寿”、“五福捧寿”是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岁寒三友”、“青竹腊梅”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颂扬等等。尤其是秦风剪纸中的挂历剪纸,利用挂历的原有色彩巧妙的进行构图、剪制,使剪纸图案更具感染力,挂历剪纸是剪纸中独具风格的品类,可谓剪纸中的极品。秦风剪纸图案均以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思维,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形式上的优美,而且是通过剪纸艺术弘扬了传统文化道德及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然而,十年- 中,咸阳秦风剪纸和其他很多兄弟艺术一样,被视为“毒草”予以铲除,从此,咸阳秦风剪纸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在传承方面出现了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1979年,拨乱反正,中央提出了挖掘和抢救即将灭绝的民间艺术的通知,当时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朱公明同志,响应这一号召,开始了收集整理咸阳民间剪纸的艰苦工作。随后的数十年里,他深入到咸阳(包括如今的秦都区、渭城区)几十个乡镇和农村,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顶风冒雪,都不能阻止他对民间剪纸的抢救挖掘工作的一颗热诚之心,他遍访当时尚健在的民间老艺人,给他们带去纸和剪刀,鼓励老人大胆的剪,当老人们从他那里知道自己所钟爱一生的剪纸竟然被称为艺术时,老人们都激动不已。在他的努力下,许多老人又拿起了多年不拿的剪刀,更可喜的是,还有很多年轻人也参加进来,使得这一咸阳民间剪纸艺术奇葩又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咸阳的民间剪纸挖掘整理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著名学者的鼎力支持和肯定,1983年春节,陕西省艺术馆印制的《咸阳民间剪纸》向省内外推广介绍,这在当时的陕西省尚属首次,引起了很大反响。1984年,建国35周年国庆节时,举办大型《咸阳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在社会上和艺术届轰动一时,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特色的咸阳民间剪纸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高度评价和认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咸阳的剪纸也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曾经被日本等国的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

在长期从事剪纸艺术的整理挖掘工作中,朱公明同志发现,在很多的传统图样中,隐含的很多具有浓郁古文化特色的图案内涵还不为人们所了解,特别是它的原始涵义与现实意义已相去甚远,揭开每一个图样后面所寓意的历史之谜,便成为整个挖掘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于是,他拜所有的老艺人为师,不耻下问,遍查文献典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线索,功夫终于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近20年的辛勤努力,朱公明同志收集到了传统纹样10000多幅,完成了近10万字的有关咸阳秦风剪纸纹样主题注释书稿,依据传统的纹样和内容,结合现代剪纸表现形式进行了再创作,从理论和表现形式上对咸阳秦风剪纸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咸阳传统剪纸这一珍贵的艺术瑰宝得以继承和弘扬。

总之,咸阳秦风剪纸作为我国众多地方风格剪纸艺术中的一支,它以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和风格在我国剪纸艺苑中独树一帜,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巨变却历劫不衰,虽然,长期以来,剪纸不为达官贵人或所谓的上层艺术所不耻,但我们的老百姓却十分的珍爱它,视它为掌中宝,作为美化自身的主要手段,用它装饰着千家万户,点缀着神州大地,成为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理想和幸福的标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象征。然而,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今从事民间剪纸的人越来越少,加之老一代的艺人相继离世,咸阳民间剪纸又一次面临后继传承无人的严峻形势,拯救咸阳民间剪纸,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呼吁社会各届有识之士,关心和保护咸阳秦风剪纸这一珍贵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让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永放光彩!




下一篇:端午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