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民俗文化

咸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已有600年历史,其前身为陕西“泾阳砖”。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即朱元璋洪武元年前后问世,因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似砖块,故名“茯砖茶”。2008年,茯砖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茯砖茶是黑茶的一种,它是用黑毛茶加工而成,基本工艺流程分为原料选配、筛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压制定型、发花干燥。茯砖茶对于消腻去脂有独特功效,需要通过特殊的“发花”工艺,以使砖体内密布“金花”密布,这也是茯砖茶最具特色的工艺。“发花”的实质是通过控制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促使优势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它在茯砖茶的含量与茶叶滋味、香气密切相关,能直接影响茯砖茶的品质。……[详细]
蛟龙转鼓
  起源于明朝,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其曲牌、舞蹈、鼓点、表演技法等全靠民间艺人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原因,其多次失传之后又失而复得。改革开放以来,“蛟龙转鼓”经过艰苦挖掘、反复整理,再次活跃在民间,引起了文化艺术界的重视。近年来,由于老一代身怀绝技的老鼓手、老号手相继去世等原因,“蛟龙转鼓”再次面临失传。为此,乾县政府于近日专门聘请了乐理专家对这一曲谱进行抢救性整理,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详细]
旬邑唢呐
  唢呐是旬邑民间流行的吹奏乐器,它以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性,根植民间,久传不衰。分布于旬邑南、北、中三大塬区的唢呐吹奏乐班有24家以上,艺人近千人。由于艺人们在各自的塬区长期合作,切磋技艺,相互影响,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唢呐流派。旬邑唢呐的优势在中塬,以周、吕两派为代表。周派唢呐不仅以曲目丰富而为人们称赞,更以它在演奏风格上的丰满华丽、细腻迂回、富于韵味而闻名全县。周派唢呐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第九代传人周车。周车与外甥潘进喜于1957年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以传统曲目《雁落沙滩》荣获演奏一等奖。中塬吕派唢呐粗犷豪放,刚健有力,以“哨子硬”著称。北塬唢呐,因唢呐筒杆系竹制,音色高亢明亮、淳厚朴实。代表人物万忠院,以潇洒、明快、流畅的演奏风格和加花超吹的演奏技巧而独具韵味。他们活跃在陕甘……[详细]
弦板腔皮影戏
  弦板腔皮影戏流传于关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二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形成于清代初年,最早为一人左手摇“呆呆子”(二板子),右手掌结子(即蚱板子)的说唱形式,到了清代中叶,艺人们加上了自制的土三弦和土二弦等弦乐伴奏,开始形成了以弦子调为主的【正板调】,并相继延伸出【慢板】、【二六】等曲调,使弦板腔开始进入了第一个发展兴盛时期。道光、咸丰年间,礼泉的王秀凯,又以【正板】为基础,创造出【大开板】等多种唱调,乐器又加进了二胡,采用二板子配二弦和三弦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浑厚、清脆、明快的声腔特色,奠定了弦板腔音乐的基本格局,再次使弦板腔进入班社林立、艺人迭出的最佳时期,各地班社一度最多达六十多个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乾县、兴平、礼泉等地还将其搬上……[详细]
监军战鼓
  监军战鼓是陕西咸阳永寿县汉族民间音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军战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集体演奏的音乐形式,表演人员少则三四十人、多则百余人,因而表演起来,鼓点整齐,声势震天,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使人遥想古代战鼓的鼓舞士气,冲锋险阵的威武壮观场面。监军原系武将职官名,监军战鼓是唐时鱼朝恩在永寿县驻节开府而得名。明清时,地处联结陕甘官驿大道上的监军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口外的食盐、皮毛、药材,关内的粮食、布匹、烧酒都经此运往南北,驼队、马车络绎不绝。1930年永寿县治由永平迁出至监军,西兰公路穿城而过。监军战鼓代远年深,历史悠久。据群众口述,监军战鼓是随军做战时鸣金击鼓之战鼓的鼓点的流传和演变,故称“监军战鼓”。起源隋唐,盛行于1162年~1227年(成吉思汗时代)。监军战鼓代……[详细]
泾河号子
  泾河号子又叫泾河船工号子,是船工在泾河上摆渡时所唱号子,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泾阳、高陵一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泾河水流平稳,因而泾河号子较流畅悠扬;泾河号子歌词很少,以泾阳当地方言的吆喝声或呼号为主。泾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是中国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这里地势平坦,土肥水美,历史上就以“关内膏腴之最”著称。泾阳因地处泾河以北,在古代以水北为阳,故名泾阳。泾河自王桥镇谢家沟入泾阳县境,张家山出谷,流经泾阳全境。泾阳因泾河而命名,也因泾河的孕育、滋润而发展。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位于泾河下游的泾阳则在泾河流域最具重要的历史贡献。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开始用十年时间建成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渠首就选在今天的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详细]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门神是中国历来信仰群体最多的神祇之一,传说中的秦琼和敬德是唐名将,关于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憧憬和喜爱。贴门神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风俗之一,每逢除夕,人们便把旧门神撕下来,换上新门神。门神,顾名思义就是守护宅门的神灵,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宅院保护神的统称。过去门神主要贴于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避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包括捉鬼门神、武将门神、祈福门神等等。一般宅第大门饰武将门神,内室门户贴祈福门神。捉鬼门神一般画着钟馗,武将门神大都为秦琼和敬德,祈福门神多作与福、禄、财神相似的文官打扮。汉族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门神即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持鞭,一执枪;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如今的门神,一般是指……[详细]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在陕西省咸阳市的武功县故城东门外,屹立着的后稷教稼台,犹如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农业史书。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开创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千年历史流转,关于后稷的传说故事一直在这篇土地上生生不息,寄托了人们对农业始祖后稷的尊敬、敬仰之情。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功县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漆渭纵横、土地肥沃,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据《史记》载,周民族始祖农业大师后稷曾出生在这里,世称武功是中国古农业的发祥圣地,炎黄子孙的摇篮。武功县是古有邰之地,毗邻杨陵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神农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创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教稼台巍巍屹立在武功故城东门外,犹如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农业史书,记载着炎黄民族发端农业,树育五谷,早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因源远流长,名噪四海,而被……[详细]
拉犟驴
  流行于我市永寿县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清乾隆年间蒋基编篡的《永寿县志》记载:“乾永古朴无杂戏,每逢佳辰令节,酒礼肴核;各从其便,家人父子各尽其欢,惟元宵社火扮演故事、船灯、竹马、采茶、秧歌,近今始有,古昔无之”。可见永寿民间舞蹈在清时已很兴盛。拉犟驴主要表现老婆骑驴进城看“社火”时,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出场前驴长嘶一声,接着驴就犟着脖子,拽着孙子乱跑。孙子勒紧缰绳,与犟驴争持。老汉急忙追赶。老婆拉紧驴嚼口,惊慌失态。老汉絮絮叨叨弹嫌孙子拉了条犟驴。老汉与老婆的幽默对话,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舞蹈在表演骑驴上坡、下坡、过河时的动作真切、情感细腻。既表现老婆各种骑驴技巧,又刻划毛驴的倔犟。通过老婆、老汉与孙子之间幽默诙谐、滑稽有趣的表演,营造出一种轻松欢快的戏剧情调。拉犟驴的基本舞蹈步法采用小花步,……[详细]
10、牛拉鼓
牛拉鼓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大殿墙壁上仍保存着一幅反映古代群众击鼓敲铙欢迎军旅征战凯旋的大型壁画,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喜悦欢快的兴奋心情。清代路德在描写咸阳社火的词中写道:“平 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听鼓铙,打出太平歌,歌佳节。”建国前,当地群众每年都自发成立“同乐会”,由会长出面挨家挨户筹集资金,组织社火活动。同乐会除组织牛拉鼓外,还组织彩旗队、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梆绞舞,芯子等民间舞蹈,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详细]

全部咸阳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