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闽南一带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个品种。我国扎制、插戴“春花”习俗早就有之,并广泛流传华夏大地。《厦门志》对扎花习俗有过记载,称其为“象征花”,此“象征花”实际上就是一种纸制仿真花。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象征年年有余,在各种节日中,妇女戴上一朵春花,寓意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流传于闽南地区,特别是在翔安区新店镇洪厝村的扎制、插戴“春仔花”习俗,追溯历史,已有四百多年之久。据查考明嘉靖年间,洪厝村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选适值元宵佳节回故里祭祖,在祭祖仪式上,他发现凡祭品上都插着春仔花,随从的微臣奴婢头上也都插有春仔花,赏心悦目,这引起了洪朝选的极大兴趣。于是,洪朝选让家眷与侍女们也学着扎制春花。在洪朝选的带动下,洪厝村家家户户的剩余劳动力也扎制起春花来。春仔花习俗就这样在闽南地区传承下来并且发展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人们头上都要插上各类的春仔花。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工艺,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划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各式各样的“春仔花”皆呈元宝形,里面再细扎微型的“石榴花”、“梅花”、“灯笼花”等形状。在洪厝村,扎花有10多个品种。按习俗用途分,“春仔花”分为常年各种场合可用的普通“春花”,新婚时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愿用的“孩童花”、“寿花”,丧事用的“答礼花”等。
“春仔花”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妇女发型的改变,在厦门地区对这种头花的使用愈来愈少。然而,这种源自洪厝村的传统习俗却能在漳州、泉州等地,在港澳台地区和在海外华侨华人同胞居住地保留着,产品供不应求,洪厝村村民们称其“墙内开花墙外香”。因此,抢救它具有特殊价值意义。但因产品工价低廉,人们对扎花的热情日渐式微,已迈入濒危的状况,希望洪厝村百年
沿袭下来的妇女智慧的结晶春仔花习俗,在市区级春仔花的传承人洪宝叶、洪素真、洪晓瑜、洪丽娜的传帮带下,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信息来源:翔安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