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盐亭县

藏丝洞的传说

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丝洞的传说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丝洞位于盐亭县南龙泉乡金龙寨西侧石马沟石岩上,距龙泉乡(古龙凤场)2公里,距盐亭县城33公里。藏丝洞开凿于悬崖式山体一面,与地面成垂直状,洞口距地面7.9米,洞内开凿形状基本呈“D”字形,于石壁中间凿有一个圆形洞口,又将一个洞分为一大一小的两个洞,而两洞之间又可以互通。

右石洞长9米,宽5米,高3米,洞底有11个体积约1立方米的长方形石坑、每个坑都刻有姓名,如王聘、王洪、王现等,洞口左壁上刻有“保密有功、泄密有罪”八个字,石壁上刻有“凤姐二月十生”六个字,是篆刻后用土红填写的,特别醒目。

左洞也有一个进口,它与右洞之间有一个水桶大的圆洞,人可躺着来往。左洞只只有右洞一半大,洞底部有5个石坑,壁上刻有一女子骑一匹马缓辔而行图像,两边刻有一副对联:“先祖功德黄帝诏;王氏蚕姑丝绢藏”。洞壁还刻有:“咸丰九年虫月二十开洞,十年二月卅止”。大洞没有开凿日期的刻记。

藏丝洞又叫蚕神洞,丝姑洞、神仙洞、蛮子洞。相传远古时西陵族民缺衣少食受尽熬煎,后从凤凰飞出的洞内取出了桑麻,五谷种子,又在蚕神的教习下过上了桑蚕并茂,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日子,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四方民众都要在藏丝洞下-举行祭祀蚕神的庆典,春秋养蚕之季和蚕事毕,结队的蚕农们都要到洞下求神谢恩。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藏丝洞相关的诗、联、民歌、民谣和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藏丝洞的传说》已在《嫘祖故里》专刊发表。

藏丝洞有历史传说、有遗迹、有民间文化传承、有活动,它是一个民间文化宝洞,洞内刻记的文字和图像正如民间流传的诗:“丝姑岩上古洞深,洞中藏洞十一坑。坑内宝藏丝团锦,石壁书刻象形文。铭记蚕神嫘祖诞,凤姐二月十日生。源开秦宗汉祖史,脉接黄帝元妃情。”神秘的“藏丝洞”史实真,内涵深,是嫘祖文化的佐证,是桑蚕丝绸之根。

基本内容:1、祭祀:即由地方旅长或知名人士主持群众性的大型祭祀典礼,称民祭;有时有地方官员主持,又称官民合祭。2、表演、舞蚕龙、桃子龙、耍狮子、唱川戏、唱民歌以表庆贺。3、蚕姑出巡:由数百千人伴随蚕姑巡游乡间,凡蚕姑行走之地皆桑茂蚕丰,乡人列队相迎。1、祭祀蚕神的祭品(祭坛、云梯、香炉、蜡台、三特征、五果、红鞋等)。2、蚕龙、桃子龙、黄狮、白狮、大鼓、腰鼓、手钹、川剧特制道具和服装。3、蚕姑和侍从的服装,神牌、神旗、彩旗各18面,神銮、神轿、道锣队、护神队、鼓乐队的特制道具服装。

相传作品有《藏丝洞的传说》、民歌《金凤凰》、《十唱蚕娘娘》和大量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藏丝洞位居绝壁悬岩之中险地,故能保存至今,高崖有洞、洞连洞、洞中藏洞、洞壁有刻化的文字、诗、联,还有女子骑马图像,其画笔字迹清晰可见。当地民间更有活生生的传说故事,有历史人文传说,有保存完好的遗迹,有口耳相传的民歌、民谣,有习已成俗的文化活动。

“物以稀为贵,器以古为珍”。藏丝洞和洞内的文字、画像、石坑、石盖、石孔,坑底有防潮排水设备,结合民间流传的歌谣、故事都具有蚕桑、丝绸文化的特色,嫘祖始蚕兴衣更是开启人类衣着文明的重要依据。“无古不成今”,传承、保护、弘扬藏丝洞民俗文化是对中华人文女祖、黄帝元妃嫘祖的怀念、尊崇,更是发展蚕桑、丝绸业的动力。

长期以来对藏丝洞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少数民众自觉的开展,对古洞的保护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百姓行动,由于资金全无,洞内的石坑、文字、图像和岩层的损坏无力进行科学保护措施,势必造成逐渐风化,更会严重影响其文化内涵毁灭。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龙潭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