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苗节,在“芒种”节气之后,全村水稻栽插完毕,稻禾长势初定时,由村中长老、士绅择定一个“龙”(辰)日或“虎”(寅)日举行。是日晨,在村前场坦或河滩设祭坛,从大庙请出黑(脸)太尉、红(脸)太尉(相传为唐代睢阳完节之将领雷万春、南霁云)登祭台,祭台围插旗幡,除有常备的锦缎三角大旗外,必有节前用绵纸拼制成的方形大旗四或八面,上 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大字,每面旗上只书一字,并配画图案,如同是村人的书画展览。祭台前摆香案,置香炉、烛台,供村户敬贡祭拜。下午日头西斜,太尉老爷巡田,旌旗开道,黑、红太尉分别坐椅上由四人或八人抬行,后随旌旗、乐队,在锣鼓声、鞭炮声中巡游村辖的四处田畈后回到庙前结束。安苗节,县内汪村、余村等汪姓大村奉先祖越国公汪华公神像,抬着篾扎纸糊的汪公老爷到田间巡游,别称“汪公看稻”。其活动形式、规模与别村基本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在巡游田野时,有年长者数人举红、黄色小纸旗,给稻禾长势好差田块分别插上红或黄旗,以示褒贬。次日,被插黄旗田主应到祠堂向族长说明原由及补救措施,有当今农业大检查的作用。谚云:“种田种得哭,享个安苗福”。手巧的农妇还蒸制五谷六禽、瓜果菜蔬等形状的面品作敬神供祖的贡仪,小孩特别喜食。是日包粿,邻里互相品尝,山间小村亲友亦赶来过节,还带些回去给家人品尝。徽商家庭主妇,安苗包必须捏十二个褶,表示年年月月思念丈夫之意。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