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的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安溪妇女善于织布,其产品质地优良,品种繁多。随着种棉、织布的兴起,乡镇中染布的作坊也应运而生,当时安溪农村,大都设有染布房染制蓝印花布,产品远销台湾和南洋群岛。安溪古时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棉布,县志记载的还有:葛布(以葛藤编织,主要产于大坪乡)、蕉布(用芭蕉干所织)、艼布(用艼麻编织)、罗布(芋麻缕杂纬)、麻布(用青麻或黄麻所织)等,明清时期至民国,在安溪的蓝田乡、长坑乡、感德镇、桃舟乡、尚卿乡、湖头镇以及凤城、城厢等地,均有蓝印花布作坊,尤以号称“小泉州”的湖头镇为盛。安溪蓝田乡,因盛产用作染料的蓝靛草而得名,而安溪西支流,又称蓝溪,古时因水中漂洗蓝印花布水色如蓝而得名。2007年3月,安溪蓝印花布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5年10月,安溪蓝印花布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印制蓝印花布的做法一般为:用油纸刻成所需要的镂空图案,以绿豆粉拌石灰浆漏印在白布上,放入蓝料桶中浸泡,然后放在小溪里漂洗,晾干后便成了蓝印花布。蓝印花布保持了民间艺术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并且具有绿色、健康、环保、消毒、灭虫的特点,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安溪蓝印花布图案的题材广泛多样,主要有花卉动物、山水、人物的纹样以及吉祥纹样、几何纹样和书法文字。民间艺人善于将各种图案形象加以巧妙排列组合,来表现多种吉祥寓意内容。
20世纪50年代,安溪的蓝印花布产地甚为普遍,各乡镇的蓝印花布都有自己的特色。伴随现代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安溪蓝印花布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健在的老师傅为数极少,而且技艺不轻易外传。1998年,黄炯然、郭淑静夫妇师承廖玉海、李勇等老艺人,经过试验,基本掌握蓝印花布传统手工技艺,并带领学徒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及成品加工,他们制作的“蓝印花布十二生肖”和“蓝印花布泉州十八景”获得泉州首届旅游工艺品制作大奖赛银奖。现在这些民间艺术家从事着蓝印花布工艺的“复兴”事业,已有一批继承传统技艺,又具创新精神的工艺品问世。安溪蓝印花布这种纯天然、纯手工的织染工艺,有望得到更有力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