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蓝印花布主要分布于邵阳县五峰铺镇、塘渡口镇、塘田市镇、白仓镇、古县城、宝庆城及周边城镇。解放初期,仅县城宝庆就有特大染坊八家,中心染房三十多家,1986年,邵阳蓝印花布的最后一家染房在五峰铺镇停产。
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是由境内苗族、瑶族的蜡染演变而来的。据《宝庆府志》、《邵阳县志》记载:唐代,邵阳各地引种棉花,棉纺织布业兴起,邵阳人在蜡染的基础上以豆浆石灰代蜡的防染法,所以邵阳人称这种防染的布为豆浆布。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是邵阳蓝印花布业的全盛时期,邵阳成为华南、西南地区的蓝印花布生产、销售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蓝印花布逐渐衰落、消亡。
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民间美术与民间手工技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是用防染白浆印花靛蓝染色的双色布。分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形图案愈洗愈鲜的特点。邵阳蓝印花布属镂空印花,其工艺流程是:先用厚实的油纸雕刻出所需要的图案花版,然后把花版压在布料上,在花版的缕空处刷上一种用石灰与豆浆调和的防染浆。待晾干后将布料投蓝靛染缸中加染,染后去灰浆,漂洗晾干整平而成。
邵阳蓝印花布的图案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有《凤凰牡丹》、《狮子戏珠》、《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凤鹿》,《鸳鸯戏水》、《鹿鹤同春》、《蝶戏牡丹》等。
邵阳蓝印花布只用一套色彩,生产工具简单,操作简便。
1.花版:用桐油浸泡过的厚质纸板,描上设计好的图样,用刻刀镂刻成透空的花纹漏版。
2.布料:用棉纱纺织的白色土棉布。
3.防染剂:用石灰和豆浆按比例调和成的粉浆剂。
4.染剂:将蓝靛草浸泡入石灰水中,一周后去渣,沉淀后去清水,即成靛蓝。
5.染缸、染坊、踩布石、晾布架。
邵阳蓝印花布的主要作品有花布、被面、床单、门窗、桌布、包袱、枕巾、帐檐、腰带、头巾、围裙、兜肚、椅巾等,以蓝印花被面、床单、帐檐最为著名。
邵阳蓝印花布艺术的传承,以民间作坊式的传承为主,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邵阳县城有8家大型染坊,30多家中小染坊,从业工人数千人。
邵阳蓝印花布用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蓝白艺术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
1.实用性:邵阳蓝印花布因其深沉的蓝和纯净的自,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淳朴的人们用它做服装、门窗、墙围、桌面、帐檐、围裙、包袱和兜肚。尤其是妇女对蓝印花布更是情有独钟。
2.装饰性:邵阳蓝印花布虽然只有蓝底白花与白底蓝花两种形式,却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艺术处理上,在蓝白两色之间,注重大的色块对比和细部刻画,点线细密,巧为拼集,虚实明暗,妥加调配,使之具有质朴清新的美感。
3.民俗性:邵阳蓝印花布与邵阳的乡间民俗紧密相连,在普通老百姓的
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身上穿的、头上戴的、床上盖的、日常用的都是蓝印花,姑娘出嫁,嫁妆中必须有蓝印花被,洞房内可以看到全套蓝印花嫁妆。
邵阳县蓝印花布是物质和艺术的统一体,不但具有普遍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蓝印花布所选用的纹样素材,往往都会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心理状态、传统的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
邵阳蓝印花布,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和艺术价值。一是其印染纹样的形式美。在图案纹样的组织与表现方法上常用大块的蓝底,中间以细小圆点组成大小不等的圈圈,给人以“辐射”的感觉,同时,产生疏密、聚散的变化,显现出活泼愉快的装饰美。构成蓝印花布纹样的虽然是平面造型中的点线画,受雕版局限,不可能细腻地表现对象,突出平面感和装饰味,但民间艺人善于化局限为所长,在印染花纹、斑点上做文章,于清新、质朴、明朗的总体风格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审美效果,有的粗犷强烈,有的细致精巧,有的清朗秀朴,相互映衬,从平衡中见律动,使画面洋溢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二是印染纹样的内涵价值。邵阳蓝印花布图案纹样的内涵主要来自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多民族文化的痕迹,擅长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段,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
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邵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