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源于明清,兴于开封,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是在开封小曲的基础上,吸收雍正、乾隆年间北方盛行的岔曲,逐渐形成的一种以曲牌连缀体为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大调曲子来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唱腔优美,风格质朴,雅素兼备,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大调曲子入选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大调曲子——历史渊源】《鼓子曲言》中称:“鼓子曲初见于开封,后来分为三支:周口一支、禹县一支、南阳一支,后来禹县、南阳两支合流,所以南阳的曲子是最有名的。”南阳偏处豫鄂陕三省交界之伏牛山陬处,社会环境相对较稳定,农产丰富,经济小气候滋润,加之为隋唐清商乐(相和歌、吴歌、西曲)中西曲产地(荆郢樊邓),历史上音乐艺术的积淀丰富。明代俗曲大调,清代花部汉调二黄、商洛花……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