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中医正骨术流传于芮城县陌南镇平王村,始创者为清代名医石林子。石林子,生于1843年,乃清朝后期名医,他继承父亲中医大学士石彦秀的衣钵,以整骨、接骨而闻名一时。其子石养子以中医正骨为主,创立了自己的一套诊断、治疗及药物助疗的完整手法,成为当时一绝,并将其辅助药物命名为“展筋丹”和“接骨丹”。平王中医正骨流传至今已逾百年,发展至四代传人,独特的手法配以秘制“展筋丹”、“接骨丹”等药物辅助,疗效确切……[详细] |
芮城县永乐镇桃木雕刻技艺源于道教,后传于民间,以家族作坊发展流传至今。芮城县位于九曲黄河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永乐镇(原永乐宫旧址)“吕公祠”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当地人笃信道教仙长吕洞宾故里出产的桃木吉祥物最有灵气,所以世代居于此地的李氏家族(传说吕洞宾俗家姓李)将桃木手工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至今。永乐桃木吉祥物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在木料的选材上,取吕祖故里优质桃木,工序大致分为采伐、下料、水泡、秘料……[详细] |
芮城传统布扎艺术流传于陌南镇一带,是以丝绸、棉布为主料,用丝线或小布料装饰而成,多做成小动物形状为衣服装饰,或制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芮城布扎起源无考,当地流传两种说法:一是传言布扎麒麟是其最早形态,后逐渐发展至“四灵”(龙、凤、龟、麒麟)和其他动物;二与人生礼俗紧密联系,民众出于审美的需求,在刚出生小孩的头布、肚兜上点缀饰品,后来随着饰物品种的增加,逐渐形成了民间布扎艺术。芮城布扎艺术工艺较为繁……[详细] |
芮城中医养生术是尉氏先祖在继承吕仙(吕洞宾)古法诊病的基础上,以九峰洞宾“内经图”、“修真图”为先导,依据“吕祖药签”、“灵宝毕法”、“脉理奥旨详解”的原理,演化而形成中医养生诊疗法。芮城中医养生诊疗法包括:1、利用其流传下来的各种验方,丹丸治疗疾病。2、利用其在丹道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降低患病机率。3、药食同源,意念养生,气功运作药膳食疗,包括四季保健养生药方、气功养生法、梳摩……[详细] |
泥皮画是一种以泥为主要材料,拌以一定比例的麦秆、麦壳皮、棉絮、麻绳、头发等辅助材料,经过加水充分搅拌后,分不同层次附着在符合要求的硬质板材上,再经抹平、凉干、起稿、勾线、着色等步骤后而成型的一种传统画种。泥皮画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宗教色彩,它是古代工匠复制或再创珍贵壁画、岩画等不可移动艺术珍品的经验总结,对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都有产生了巨大的贡献。芮城地处黄土高原,遍地是极具……[详细] |
扬高戏是以船工撑篙(木杆)所唱的号子为基调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主要分布在山、陕、豫交界处以及宁夏、甘肃东部,尤其以芮城沿黄河一带最为兴盛。据传,盛唐时期,芮城地方官为盛迎李世民亲驾,曾搭台演“扬篙戏”,太宗看后大为赞赏,并命宫中乐伎司将曲调记载下来带回长安,此后,扬篙戏逐渐流传各地。明、清时期,扬高戏发展成型,行当齐全,唱腔完备,班社林立。据统计,民国至抗战时期,仅芮城就有四大扬高戏班,即张仁杰……[详细] |
杖头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操纵表演艺术,芮城当地称其为“肘猴”。旧时,芮城“肘猴”班社众多,清代道光年间,老艺人尚- 创立了杖头木偶“晋兴班”,至今已传承150余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黄鹞子、张项有等老一代艺人改良,芮城杖头木偶更趋成熟和完美。芮城杖头木偶多用于婚庆喜事、传统节日、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演出场地不受限制。木偶道具有大、中、小三种,分为暗杆木偶与明杆木偶;结构由偶头、偶肩、偶杖……[详细] |
线腔,山西省芮城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曲种。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小花。据考证,线腔的发源地为晋南芮城,曾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三角地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受蒲剧、秦腔等剧种影响,线腔博采众长,风格高亢清新,婉转缠绵,极富抒 彩,深受群众喜爱。2014年11月1……[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