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十大民俗文化

绛州鼓乐
  新绛古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曾是晋国都城之一。自北魏起设为州治,直至清末。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经有了原始鼓乐。历经世代人民集体传承,唐代出现了鼎新期,并以“擂大鼓”而遐迩天下,明、清两代呈现鼎盛。史称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曲,则发端于新绛县唐王堡;《辞海》上说“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县)”;这里曾出土了多处宋元时的鼓乐舞俑砖雕;《直隶绛州志》说:“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鼓乐在新绛县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不衰。绛州鼓乐,海外亦称绛州大鼓。汔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详细]
尧王传说
  尧的传说是山西省绛县汉族民间传说之一,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后代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相传尧父为帝,母为陈锋氏女。帝乃黄帝曾孙,在位70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卒后由尧之异母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历史记载】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以后历代有“尧都平阳”之说。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市,《诗经》中所说的唐国即在山西境内。今临汾尚存始建于晋代的尧庙,以及唐代修筑的尧陵。尧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详细]
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详细]
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是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口头文学,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的许多省市。笑一笑,品一品,万荣乡土上这一道独特的“ceng”味,美得太太哩。使其万荣人这独有的“ceng”“憨”表现的淋漓尽致!万荣笑话是中国汉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但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万荣笑话幽默产生的机制在于其对语言、叙述策略、对象、情景、逻辑机制和框架对立这几个语言知识资源灵活处理运用。万荣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自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24次在这里祭祀。汉武帝8次巡幸河东,就7次到这里祭祀,并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详细]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热情。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详细]
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主要流传于晋南河东一带,与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锣鼓杂戏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伴奏无弦乐,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基本鼓点有擂鼓、战鼓、走鼓、刹鼓、列儿鼓、跌场鼓、行营鼓等八种。锣鼓杂戏表演程式化,动作台步亦有固定程式。演员扮演的脚色固定,家族世袭。脚色均为男性,每剧数十人。演出时,由一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打报者”引各种脚色上台至左角入坐。脚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都配锣鼓。“打报者”还负责拉前……[详细]
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鲁因村位于夏县裴介镇北端,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天府之村”的美誉。鲁因手工空心挂面相传由鲁因村张氏先祖张正明朝永乐年间带入,迄今约600余年。鲁因手工空心挂面选用优质小麦粉,用食用盐和水和面,经过化盐水、和面、上案、破大条、过大条、过中条、过小条、上面、开面、上架、下架、切断包装12道工序层层发酵而成,整套工序约36个小时。由于鲁因村特有的水土缘故,做出的挂面有筋头不回汤,口感好,再加上其纯手工制作过程,加工出来的挂面白、净、细,耐煮,空心易消化,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至今久销不衰。鲁因手工空心挂面耐煮而不回汤,利于消化,是人们在宴席、逢年过节、孝敬老人、访亲探友的最佳时尚礼品。……[详细]
惠畅土布制作技艺
  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运城市永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较好的自然环境是棉花种植的理想之地。长久以来,棉织品加工一直是当地的传统手艺。在永济市开张镇一带,是“三晋植棉第一镇”、全国著名的22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就在这里。当地农民春育棉籽、夏管棉田、秋售棉花、冬织棉布,一年到头,春种秋收,机杼相闻。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工序复杂而讲究,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线、落线、经线、刷线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16道: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做纬、闯杼、掏综、栓机、织布、了机、修……[详细]
运城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神话为集战神、驱邪神、保护神、武财神为一体的全能神,其信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大多数行业的相关人群。运城地区关公信俗有庙祭、家祭、临时性祭祀、行业和会馆祭祀等表现形式。比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四月初八佛诞日及九月初九重阳节举行3次大规模的关公庙祭活动。四月初八的关公祭典活动,在解州关帝庙举行一系列祭拜仪式后,关公像被从大庙抬出,巡游整个解州镇,保佑百姓风调雨顺。农历六月二十四,社区民众- 于常平村家庙,祭拜关公三代祖宗,并请戏班演出关公戏。农历九月初九,关庙举行规模最大,……[详细]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就是使用金、银、铜等金属为原材料,采用锤碟刻镂等繁杂、细巧的手工技艺,制作出精美饰物或器皿。金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开始使就用黄金做饰品了。明清时期的金银器制作得到了空前发展,技艺精美娴熟,其风格华丽、浓艳、雍容华贵。金银器制作技艺非常复杂,要求很高。每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同样造型、同样做法、同一个人制作的产品,在外形上都有细微差别。有的大型器皿或超精细器皿需要几十道工序,每一件成品制作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来完成。一些技术掌握依靠工匠们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稷山的金银器制品在造型上注重轻与重、疏与密,装饰上疏密搭配,具有雍容华贵、精美大气的特点。……[详细]

全部运城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