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 > 襄垣民俗文化

襄垣民俗文化介绍

  襄武秧歌,又称襄垣秧歌、武乡秧歌,兴起于襄垣、武乡交界地区的十八村,流行于晋东南大部分地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襄武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社火活动,早先称之为“挑高”秧歌,后在当地说唱艺术、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西火秧歌、上党梆子等艺术成份,逐渐兴盛发展起来。清咸丰年间,艺人田维等组织自乐班、同乐会等半职业秧歌班社,将《刘芳舍子》、《小姑不贤》、《摘豆角》、《闹洞房》等剧目搬上舞台,成为地方戏曲剧……[详细]
  襄垣炕围画是主要流布于襄垣县及相邻县区(沁县、沁源、武乡、屯留、长子、黎城、长治、潞城、壶关、平顺以至晋城、晋中等地)的一种实用性民间美术形式,尤以在古上党及周边地区的影响最大,以襄垣为中心的古韩州是核心区,宋代已有雏形。金元两代,壁画艺术在山西境内的盛行,对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迟至元代前后,在襄垣地区炕围画这种艺术形式就已出现,至明清时已逐步走向成熟,影响及应用日益广泛。襄垣炕围画是一……[详细]
  襄垣挂面是山西面食名品,深受民众亲睐。据襄垣县志载,元大德年间襄垣挂面便已面市,入清后更有“上党亭外三千铺,庶民饶食悬丝绪”之盛。襄垣手工挂面原料配方独特,制作工艺考究,历经和、卧、盘、架、分、省、拉、晾、潮、裁、装等十多道工序方可成型。受当地气候影响,它的生产周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制作配方随节令变化而不同,这也是其制作上的特别之处。食时干、汤、荤、素、软、硬、浓、淡吃法多样,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详细]
  中华连氏祖源系出鲁周公姬旦子孙后裔,连氏根祖在上党襄垣,开宗始祖为春秋时齐大夫连称,据专家考证,早期连氏发祥地为襄垣县纯孝乡桃树村,阳泽河、南丰沟、黄楼北、九庄分别为元代后连氏发祥地之一。襄垣连氏在族裔家族生活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连氏宗族独特的信仰、习俗。连氏宗族信俗主要表现在婚嫁、生养、丧葬等方面,婚俗中表现为:结婚当天新郎必须戴上舅……[详细]
  苇制品编造是指用芦苇、高粱杆、河草、麦杆等高茎植物表皮,通过加工编造出各种民众生活用品的技艺。襄垣,位于山西东南部长治地区,与沁县、武乡、黎城、屯留地势相邻,这里土地肥沃,河流宽广,地理环境适宜编造原料芦苇生长,好的茎高四米有余,每村都有三五八亩不等的芦苇地,给人们的日用苇制品需求带来十分便利的资源条件。苇编工艺对原材料要求苛刻,是一个追求技艺性很强的体力劳作项目。制作工具有五尺、刀子、拨子,破苇……[详细]
  襄垣,因赵襄子筑城于此而得名。相传,襄子筑城时召来人士巨增,布匹用量甚缺,襄子曾亲自带头纺织,以解所需,襄子老粗布的手工纺织技术也从此流传下来。明清时期,老粗布手工纺织空前繁荣,民间家家有纺车,户户有织机,人人穿布衣。女人会不会纺织成为婚嫁择偶时一条不成文的社会习俗。襄子老粗布又名“老土布”,主要原料是棉花,制作程序纯手工操作,整个生产过程不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襄子老粗布织造工序主要有选棉、弹花、……[详细]
  脊饰是安置在建筑房脊、房屋两边沿上或大门楼子上的一种艺术装饰品,品种甚多,各有讲究。襄垣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先民们在与上天斗争之外,把美好的生活希望寄托在日常生活的起居中,于是他们将避祸降福、镇邪祈祥的图腾崇拜意念融入雕凿装饰品中,脊饰应运而生。襄垣民居脊饰制作工艺考究,整个工序包括配料、泡土、闷泥、制坯、捏塑、镂刻、切割、阴干、装窑、煅烧、注水等等,工时甚长,一般需要15天左右……[详细]
  “风火龙舞”是流传于襄垣虒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社火表演,其起源无法考证。《水经注》中记载,汉高祖破韩五信于铜鞮(今虒亭),大军获胜后,曾用虒亭的火流星和龙灯舞来庆贺。当地盛传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也来虒亭于漳河岸边观看了赤鲤腾跃和龙灯舞与火流星的表演。千百年来人们赋予风火龙舞更多的人文情怀,平添其神秘色彩。龙舞以专门锣鼓乐器与鼓点配合“火流星”表演,主要伴奏乐器是龙鼓、锣、钹、大镲、小镲等,其中龙鼓……[详细]
  山西襄垣武氏 金工铸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手工制作的成品主要有铜雕、大钟、香炉、铁塔、铁佛、龙凤牌碑等。襄垣县西营镇南漳村地处襄垣、武乡两县交界之浊漳河畔,素有铸造故乡之称。上溯到清康熙年间便有武氏祖先在武乡县段村(现名为丰州镇)开办了远近闻名的复兴隆艺术品铸造厂,主要是为宗教庙寺及家居布置中铸铜钟、铜像及各种精美的艺术用品。所用造型材料就是当地河砂,经捏、付、烘、扣等工艺手段,精雕细刻制成范模……[详细]
  山西曲种。起源于山西襄垣,流行于上党地区。又称鼓儿词、襄垣调。相传清代乾隆初年襄垣的盲艺人成立了“三皇会”,借以传授鼓书和算卦,使鼓儿词代代相传,并在曲调上不断有所丰富和改革。早期的演出是以矮木架支书鼓,演唱者操挎板、鼓箭击节,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唱腔只有慢板、快板两种。道光年间,盲艺人史金星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和道士的化缘调;咸丰年间盲艺人路永泉又吸收了当地的宫调(即上党梆子)、落子、秧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