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永济民俗文化

永济十大民俗文化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梆子腔属板腔体,有7种基本板式,另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三百多支。蒲州梆子的声腔特征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激越的情绪。在演唱过程中演员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现十度以上或两个八度的跳跃,行腔高亢奔放,富于热情。伴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场乐器采……[详细]
惠畅土布制作技艺
  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运城市永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较好的自然环境是棉花种植的理想之地。长久以来,棉织品加工一直是当地的传统手艺。在永济市开张镇一带,是“三晋植棉第一镇”、全国著名的22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就在这里。当地农民春育棉籽、夏管棉田、秋售棉花、冬织棉布,一年到头,春种秋收,机杼相闻。惠畅土布制作技艺工序复杂而讲究,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线、落线、经线、刷线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16道: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做纬、闯杼、掏综、栓机、织布、了机、修……[详细]
桑罗酒制作技艺
  桑落酒是我国传统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永济市。关于桑落酒起因,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在古蒲州城外东南5华里土龟塬后土祠下有个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酿酒,所以起名桑落酒。另一说法是,蒲州有酒坊名曰桑落,坊内有井,井旁有桑,每年桑椹成熟时,桑叶落入井中,用井水酿酒,酿成后封存,经过叶落枝枯之秋冬,到来年桑椹成熟时再开封,故有“悬食同枝枯之年,挪于桑落之辰”之说。桑落酒酿造以大麦、豌豆、绿豆、高粱等为原料,用大麦、豌豆、绿豆制成青茬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工艺上采用清蒸原料、清蒸辅料、清渣发酵、清蒸流酒、一清到底,地缸发酵、以质摘酒、平等勾兑等操作方法,经过品评、勾兑、包装而成。产品属清香大曲酒,酒质无色透明、清澈明亮、清香纯正、芳香悦人、酒体醇厚、入口绵甜、回味较长、余香较浓,为我国传统清香型风格的上乘白酒。……[详细]
永济飞狮
  空中飞狮是在高于地面的平台或木桩上进行的狮舞表演,永济境内主要以栲栳镇南湖村和虞乡镇土乐村为代表,民众将南湖舞狮和土乐高杆狮虎统称为“永济空中飞狮”。南湖舞狮起源于清光绪末年的古蒲州,主要活动在永济一代,属于一种民间社火活动,又称蒲州舞狮。它的特点是武功亮相,舞狮者默契配合内摇外摆,翻滚旋绕,扑箭蹦跳,精彩玄妙。惊险场面有滚绣球、老虎伏刀连架双打、狮子老虎上刀山、狮子老虎爬高杆、狮子老虎过天桥、群狮舞动、狮子老虎上方桌、狮子老虎上铁梯等,其中地台表演主要有狮子滚绣球、打滚、栽立桩、群狮斗架、双狮吐字、跳跃飞腾、老虎追人、行礼吐字等,空台动作有抓杆、上杆、溜滑坡、狮腿登空、杆上空投圈椅、狮子娃倒下打秋千、杆上栽立桩、狮子娃单行滑坡、踩单线下坡、吃麻花扭绳、狮子老虎杆上啃旗角等。高杆狮虎杂技在土……[详细]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
  张营小米醋酿造技艺发源于永济市张营镇,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山西晋南地区多产谷子等杂粮,百姓农闲时,用自家的杂粮酿上几缸米醋,供家人食用,剩余的送给亲朋好友。清嘉庆年间,张营镇常里村有一李姓举人,进京时带了一坛子自制小米醋,让在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品尝,获得一致好评。后来,李举人在离张营二里地的地方开了一个小作坊,取名“正德和”,采用传统方法汲深井水酿制,做出的米醋酸味持久、香气四溢、口感酸爽。张营小米醋酿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将当地特产小米加水充分浸泡,然后捞出小米,控干水分,要求米粒膨胀,用手可以碾碎,无硬心。2、大麦芽做糖化剂,比例为25%,将其加水浸泡3—4小时后用竹筐盛出,保持温度和湿度,让其自然生长,再用粉碎机把大麦芽打碎,研磨成糊状。3、小米放进蒸锅进行蒸料,一般待大气……[详细]
运城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以崇拜中国武圣关羽(160—220)“忠仁义勇”精神品格为核心内容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关羽因勇猛善战,被尊崇为“武圣”,与“文圣”的孔子齐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神话为集战神、驱邪神、保护神、武财神为一体的全能神,其信众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大多数行业的相关人群。运城地区关公信俗有庙祭、家祭、临时性祭祀、行业和会馆祭祀等表现形式。比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四月初八佛诞日及九月初九重阳节举行3次大规模的关公庙祭活动。四月初八的关公祭典活动,在解州关帝庙举行一系列祭拜仪式后,关公像被从大庙抬出,巡游整个解州镇,保佑百姓风调雨顺。农历六月二十四,社区民众- 于常平村家庙,祭拜关公三代祖宗,并请戏班演出关公戏。农历九月初九,关庙举行规模最大,……[详细]
永济背冰
  永济背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汉族民间舞蹈。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种民俗活动。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一个个赤身裸背的男子,仅穿一件红色大裤衩,将一块约二寸厚的大冰块贴身背在脊背上,不断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关于这一习俗的渊源,当地有两种说法,一种为: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北征攻打蒲津渡时,满清守城将领夏新有下令拆了千户民房,架起了一道木城墙,木城墙上涂满了油,当太平军攻城时,清军就用火点着木城墙,太平军屡攻不破。太平军部将相福录是长旺村人,他提出让大家下黄河凿冰,然后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然大告成功。相福录解甲归田后,在本村组织民……[详细]
  麦草画,俗称扎麦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广为流传。近几年,永济市民间艺人进行改革、发展、提高,使麦草画由单片变多片、由单层变多层、由单色变多色、由平面变立体,形成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麦草画取材方便,用料普通,工具简单,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往往要经过剪、劈、泡、刮、裁、贴、烙、烫、画、染、装等几十道工序,题材有花鸟、人物、动物、山水、建筑等。麦草画民间风味浓厚,装饰性强,是厅堂挂件、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但由于麦草画制作系纯手工操作,工序繁杂对技艺要求很高,而且还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因此,技艺传承难度很大,急需抢救与保护。……[详细]
  泥金笺画是利用特殊的传统工艺将金箔贴在宣纸上,然后运用高超的绘画手法在泥金笺纸上绘出各种图案的艺术创作过程。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有工艺,以在画面上连接点金、描金、泥金、洒金和泥金纸上连接彩墨作画作为主要的方法和手段,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永济县永乐镇“永乐宫”(1955年迁至芮城县)道教壁画,就有堆金、沥粉的表现手法运用在绘画当中,这种堆金沥粉泥金画就是金笺画演变的前身。金笺画在民国时期中条山下河东地区永济县就有民间流传,当地制作泥金笺要选用上好的宣纸,用金笺泥封底、打磨,经过严格的处理后再贴金箔。贴金箔首先在处理好的纸面上涂上金箔胶,准备好金箔,戴上手套、口罩(不能用手指碰到金箔),然后揭开保护纸,小心谨慎把金箔贴到处理好的宣纸上(关于这一点就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把纸面全部贴……[详细]
  亮宝,亦称蒲州伞秧歌,汉族民间舞蹈,源于永济市蒲州(今蒲州镇)一带,系蒲州先民社火祭祀活动中一种行进中仪仗形式的自我表现行为。亮为展示之意,宝即贵重物品,亮宝之法是将宝物(首饰、金银、珠宝、瓷器等)粘贴在竹篾上端,再将竹篾扎在高杆(竹竿)上,配以纸穗、绣球、铃铛等饰物,竹篾因承重而向下弯曲成伞骨状,故民众也将其称之为“金银伞”、“花伞”、“青瓷伞(挂青瓷小餐具)”等。据艺人口传,明清时期蒲州民众每年节日都要到大庆关集中表演,解放初期,大庆关被黄河淹没,伞秧歌只在三个公社境内流传:西南社——上店头、贺家巷、鲁家,东南社——后坡、东阎郭,东北社——苏家屯、北阎郭。每年二月初五至十一三社庙会(敬奉吕洞宾),二月二十一至三十万固寺庙会,是花伞秧歌表演相对集中的时期。表演时,伞把一端必须顶住肚子,因此……[详细]

全部永济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