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榆社民俗文化

榆社民俗文化介绍

  榆社“九曲黄河灯阵”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也叫游九曲、游黄河。邑人称游九曲可去浑身百病,来年无灾无难,万事顺心吉利,亦有说,至深夜油尽灯灭时,所剩红绿灯由多年不孕之妇端回家中,来年会生育,端红灯者生男,端绿灯者生女。榆社“九曲黄河灯阵”先得制作直径2寸、长3尺余木杆365根,象征一年365天。置于1亩地块设计的正方形“九曲图”内,每根间距3尺,然后用绳索一一连接木杆,于木杆顶各置一油灯,并糊……[详细]
  山西刺绣发源于临汾、侯马、洪洞、闻喜及周边一带,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诗经?唐风》中的“素衣朱(襮)”“素夜朱绣”则真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刺绣艺术,其中唐正则指山西中南部地区。受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榆社刺绣绣品显得情感率真自由,构图简洁丰满,色彩绚丽热烈,图案精美纯朴,造型夸张狂野。榆社刺绣针法多样,大致有“平针绣”、“辫绣(又称锁绣)”、“打籽绣”、“堆绣”、“盘金绣”等。……[详细]
  古建彩画是指绘于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的装饰画。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六朝和隋唐时期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宋代,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几种。榆社县古建历史源远流长,随之产生了彩绘、壁画、雕塑(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造像四大工艺美术品类,涵盖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石木雕刻、泥胎彩塑、壁……[详细]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在位期间,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尊崇儒教,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和睦共处,推进文教、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后赵建平四年(339年)石勒去逝,被安葬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北山上。(另三种说法为邢台、武乡、陵川)石勒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影……[详细]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东临左权、和顺,西连祁县,南毗武乡,北接太谷县和榆次区,四面通达,县内至今仍流传有霸王鞭、土滩秧歌、民间社火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榆社霸王鞭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西晋末年,榆社人石勒不满西晋王朝统治,率众1,百姓纷纷响应,其势力不断扩张,所向披靡,建立赵国,史称后赵,并被誉为“五胡之魁”,石勒也被当地民众称为“霸王”。建立后赵后,石勒立志称霸中原……[详细]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梁山英雄好汉,少则18人,多则108人,从其扮演人物来分析,踢鼓秧歌应该是起源于宋元时期。踢鼓秧歌男角称作“鼓于”,腰间挎鼓,以脚踢鼓而舞;女角称作“拉花”,右手执扇形手鼓,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