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民俗文化

晋中市十大民俗文化

1、晋剧
晋剧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晋剧……[详细]
和顺五谷画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  历史沿革:  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  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地方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非常珍贵。五谷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新,目前的五谷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艺术界的一枝奇葩。  五谷画不仅美观时尚,画面清晰逼真,浓淡相生,立体感强,构图奇特,生动传神,而且它采用纯天然的植物种子作原料,所以五谷画具有清新自然,健康环保的特点,也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亲……[详细]
左权开花调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山西省东部边缘,古称辽州、辽县,后因纪念牺牲在此的抗日名将而改为左权。左权民歌蕴藏丰富,据《辽州志》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历代民众不断创造、传承,陆续产生了多种民间音乐体裁,如山歌、小调、号子、套曲、小花戏和吹打等,其中以开花调最具代表性。该类民歌属“山歌体”,因所有唱词一律以“花”为中心,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更为独特的是,所谓“花”,不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类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门搭搭开花扑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咯旦儿亲”、“油灯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穷”等等。这些民歌构思精巧,语词新颖,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如“……[详细]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1他,他1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详细]
古建筑彩绘
  古建彩画是指绘于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的装饰画。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六朝和隋唐时期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宋代,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几种。榆社县古建历史源远流长,随之产生了彩绘、壁画、雕塑(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造像四大工艺美术品类,涵盖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石木雕刻、泥胎彩塑、壁画、砖画等专业方向,培育了大批的彩绘、雕塑等技术人才,以岳俊德大师为主的能工巧匠,以口口相传,手手相带的方式,几十年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弟子已达数千人,凭着精湛的工艺和严谨的作风,在古建领域闯出了“榆社古建”的金字招牌,尤其彩绘与木雕引领整个行业潮流。油漆彩画作为古建筑修缮的一道重要工序,它能真实的再……[详细]
黑陶制作工艺
  黑陶是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陶器,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晋中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区域储存着大量制作黑陶所需的原料——陶泥,为黑陶制作提供了天然的优质资源。黑陶选用的泥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堆积而成,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工具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黑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技艺烧制而成……[详细]
宝剑制作技艺
  平遥铁器锻造,有记载的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古兵器复制、修复是一门综合技术,由锻造、冶炼、研磨、雕刻、铸造、木工、皮工等工种组成,它综合运用了中国古代兵器中科学的焠火工艺、精湛的金属冶铸煅造技术、精致的外装金属设计制作流程,全面体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良刃制造工艺水平,其核心技术——剑(刀)条的复制、修复采用传统花纹钢技术,使用传统淬火术,并综合了中国传统工艺上的雕刻、镶嵌、金银铜错、漆艺等多种装饰工艺,对匠师们的经验、素养、悟性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古兵器复制、修复是对宝贵的中国古兵器文化遗产抢救性挖掘研究……[详细]
木雕、石雕、砖雕艺术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十二公里处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静升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历史文化氛围极浓。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木雕图案构成形式复杂多样,表现手法虽灵活多变,但在图案的构成形式上仍然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即图案的连续美、对称美、均衡美。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采用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手法,刻画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石雕主要以雕……[详细]
雪莲酥月饼制作技艺
  “雪莲酥”是祁县老字号“是盛楼”糕点铺的一款极品糕点,其形如雪莲,色如白玉,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口味淳厚,以“酥、绵、利口、甜香、醇和”的口感特征著称。《祁县县志》载“是盛楼”是祁县著名的老字号炉食(糕点)铺,以制作糕点鲜美精致著称,始建于清乾隆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其时,也正是乔家的事业被乔致庸推上巅峰的时期。当时,乔家食用的糕点、月饼均由“是盛楼”承制,其中“雪莲酥”等至酥月饼系列专供“在中堂”(乔氏一族)。“雪莲酥”作为晋商乔家独有的一款糕点,随着其商业版图不断扩展,每逢中秋,东家与各地掌柜之间相互赠送糕点、礼品,乔东家将各地送来的上乘糕点送给专为乔家做月饼的师傅研究,经过专聘烘焙师傅的提炼,工艺技术精益求精,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工艺。“雪莲酥”用料考究,原料汇集九州南果北仁之精华,再经……[详细]
堡子酒酿造技艺
  堡子酒系历史名酒,产于晋中。《榆次县志》记载,此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榆次古称魏榆,城郊北部即高家堡、乔家堡一带,自明代出现酿造业,代代相传。解放前,堡子酒远销东北、河北、内蒙等地。在北京前门大街曾设有“堡子酒馆”,传说当年慈禧太后亲笔题匾。民国四年(1914),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从此名震国内外。堡子酒采用当地盛产的高粱为主料,谷糠为辅料,大麦、豌豆踩制的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利用地缸固体分离发酵和清蒸二次传统工艺进行酿造而成。堡子酒属于清香型白酒,而清香型大曲酒的生产采用了三种优质大曲,即清茬曲、红心曲、后火曲(高温曲)。这三种曲在入房前为同一种曲坯,即原料、配比、粉碎度、踩曲方法、曲块大小以及水分均一致,只是在培曲工艺上不同,从而生……[详细]

全部晋中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