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洪泽区民俗文化

洪泽区十大民俗文化

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
  流布区域:《洪泽湖渔家婚嫁习俗》主要在洪泽湖水域及周边地区的渔民中流行。历史沿革:洪泽湖渔民婚俗源于清代,渔民都因吃住在“连家户渔船”,除了做渔市生意,一般不和陆上的居民来往,这种封建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婚嫁大多在渔帮内部进行,久而久之形成洪泽湖渔民独特的婚嫁习俗。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渔民已打破水陆不通婚的旧俗,但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因简朴节俭,充满着喜庆的气氛,而延续至今。主要内容:洪泽湖渔民婚嫁通常都要经过以下礼俗:三界合同书:就是所谓媒人帖子,是订婚手续中的凭证。是由提亲的媒人两头说合,在双方家长认可并征求子女意见的基础上,请媒人和水童子(坛头)等根据婚配男女的生辰,用干支五行推算阴阳八字,相配者请人写好大红喜帖,由四大媒人传换庚帖。媒人四个,最好是有儿有女的0 夫妻。由于这生庚媒帖……[详细]
洪泽湖鸭枪狩猎技艺
  流布区域:《洪泽湖鸭枪狩猎技艺》主要流布在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区域。历史沿革:洪泽湖鸭枪狩猎技艺历史悠久,据清代《清河县志》记载:“湖滨之乡野凫肥硕,秋高霜重,络绎人市,其味清腴。”说明到了清代洪泽湖鸭枪狩猎收获颇丰。据《洪泽湖志》记载,民国时期,洪泽湖野禽仅次于鱼虾的大宗产品之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洪泽湖禁止鸭枪狩猎后,已无人从事鸭枪狩猎。主要内容:洪泽湖水面辽阔,天然饵料丰富,既是鱼、虾生长繁衍的好地方,也是野禽的天堂。由于洪泽湖的野禽多,渔民为了增加收入,60%的渔户有鸭枪,并组成“枪帮”。鸭枪狩猎一般采用:单枪游击战;组枪歼灭战;多枪埋伏战。如果在某一范围有10只―50只野禽,猎手采用单枪狩猎,先在枪溜(架-的专用小船)上扣上几只鹛鸭作迷子,然后猎手穿着皮衩下水躲在枪溜子后……[详细]
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
  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是我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水产品丰富,自古就有“日出斗金”之说。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育了独特的洪泽湖文化,洪泽湖渔具制作和使用技艺,便是洪泽湖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渔业生产劳作在洪泽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洪泽县三河镇塘埂村西周遗址中发现有距今3000多年的陶质渔网坠。洪泽湖渔具渔法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网类——拖网类10种,围网类2种,刺网类5种,敷网类4种,掩网类4种,抄网类3种,张网类1种,地拉网类3种;钩类—空钩类3种,饵钩类6种,卡钩类3种;另有簖箔类7种,笼篮类7种,揣把类4种,投刺类4种,杂项类4种,船具类10种。洪泽湖传统渔具有的按季节使用,有的按地理环境使用。尽管渔具形式各异,但都有一……[详细]
七湖八汊的来历
  流布区域:《七湖八汊的来历》主要流传在洪泽县老子山镇地区。历史沿革:《七湖八汊的来历》是老子山镇地区的人们,根据水母娘娘的一些传说,结合当地湖汊较多而创作出来的传奇故事。该故事自清末民初传承至今仍保持原创。主要内容:水母娘娘从小就给泗州城里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很能干,白天挑水,夜晚磨面。从她到婆家以后,这家再也没有雇过佣人。水母娘娘也很贤惠,每次挑水把前桶水倒在公婆的水缸里,后桶水留给自己。观音菩萨知凡间俗事,看到水母娘娘很辛苦,发了善心,给了她一根引水鞭和一条珍珠汗巾。告诉她,将鞭放在水缸里,就用不着挑水了。水母娘娘婚后生下一子,脐带是用嘴咬断的,乳名便叫咬脐郎。一天,水母娘娘将儿子放在磨房里就去灶上做饭。等饭做好了去抱儿子。啊!儿子已经不知去向了。原来,磨房后面有一口枯井,是个通水眼,咬脐……[详细]
龟山传说
  龟山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主要内容龟山传说主要流布于洪泽龟山周边地区。龟山因山形似龟而得名。相传,洪泽的龟山是个公龟,徐州的龟山是个母龟。每天夜间,公龟都要到母龟那儿去幽会,晚出晨归,每次途经龟山北的淮渎庙大门口,都弄得庙宇颤颤巍巍,搞得庙里的和尚又恼又怕,却没有办法,无可奈何。某天,有个南仙人来到庙里,和尚向南仙人诉苦,求仙人能够帮其排忧解难。第二天,南仙人围着庙宇查看了下龟山的地形,指着一地告诉老和尚说:“你需在这里挖道沟,大庙方可安宁。”于是,老和尚便派人按南仙人说的地方挖沟,不料白天挖的地方,一夜过后,就复原了,天天挖,天天复原。老和尚感到很纳……[详细]
洪泽湖的传说
  洪泽湖的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渊源与流布情况“洪泽湖的传说”,年代久远,主要流传于洪泽湖周边地区,尤以淮安市洪泽县为盛。洪泽湖的形成,首先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大量凹陷,在唐宋以前就形成了大量的小湖,如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口,夺淮改道,直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而人类为防水灾,频繁加高加固高家堰(洪泽湖大堤),则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史载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详细]
洪泽湖渔鼓
  洪泽湖渔鼓也称端鼓舞,是旧时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时,在其特定的区域内说唱与舞蹈相结合一种舞蹈形式。源于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境内的穆墩岛(洪泽湖中唯一的岛)及洪泽湖湖区一带。泗洪县地处淮河中游,洪泽湖西畔,总面积2730平方公里,人口105万,拥有洪泽湖40%的水面,有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洪泽湖渔鼓渊源有二:其一《中国舞蹈誌·江苏卷》载:“端鼓舞”源于满族人的风俗——跳神。随着民间南北文化的交流,传到洪泽湖区,成为湖区渔民驱邪、敬湖神、保佑丰收的民俗。其二,据洪泽湖湖区有关(家谱)“端鼓起于唐”的记载追忆:当年唐王为超度世上无主冤魂,在洪泽湖穆墩岛举行水陆大会时,渔民利用鱼皮蒙制单面鼓,端手上敲打时,边打边舞,由此产生“端鼓舞”。明清时期,端鼓舞……[详细]
白马湖传说
  白马湖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渊源白马湖,早已作为通衢要道载于史册。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秋,吴王夫差征大批民工开凿邗沟,使船只可从长江过广陵(今扬州)往北过宝应博支湖,经射阳湖西北入夹耶河,再经白马湖进入淮河。这条水道史称“邗沟东道”,白马湖为必经之地。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任陈登为广陵太守。陈登为发展生产以应军需,同时也为缩短广陵到淮河的路程,组织民工,在津湖(今汜光湖)与白马湖之间,开凿一条大沟,名曰马濑,使津湖直通白马湖。从此,从长江经邗沟可直达津湖,由津湖过马濑可进入白马湖,直达淮河,史称“邗沟西道”。马濑沟,大部分在……[详细]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白马湖地处扬州宝应与淮安市楚州、金湖、洪泽四县(区)交界处,位于高邮湖之北,面积11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5米,贮水量1.05亿立方米,具有灌溉、航运、水产之利。白马湖古称马濑,东汉时为邗沟西道。南宋绍煕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后逐渐成湖。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淮河来水不再下注白马湖分道入海,故白马湖水位渐趋稳定。1957年,挑筑白马湖隔堤,使白马湖与宝应湖分而治之。湖面积为110平方公里,其中属淮安市面积31平方公里。白马湖风光旖旎,万顷湖面碧波荡漾,湖中分布着99座岛屿,大杨庄岛、唐庄岛等岛屿还留下了古代和近代的战争痕迹。神奇的传说关于白马湖名称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白……[详细]
安淮寺庙会
  安淮寺庙会,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安淮寺是洪泽湖南岸的老子山上的一座千年名刹,集佛、道、神于一门。安淮寺的前身是龟山寺(或称下龟山寺),原址在龟山,为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臂禅师所创。因战争、洪水等原因,龟山寺曾几度兴废。清道光十七年,河道总督麟庆移建寺院。时值淮水安澜,便将新落成的寺院命名为安淮寺。安淮寺庙会举办的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其时,淮河流域的渔民、船民、农民数以万计云集于此,祈求河神安定淮水,保佑人们平安幸福。清末时,安怀寺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洪泽湖上湖匪猖獗,安淮寺屡遭湖匪占为巢穴。抗战时期,寺院不幸毁于战火。安淮寺庙会也随之中断。1991年,地方政府重修寺院,庙会活动得以恢复。自1994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万人庆贺佛像开光庆典以来,安淮……[详细]

全部洪泽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