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萝卜干腌制技艺,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涟水古称安东,安东萝卜干制作技艺,早在清代就闻名于江淮一带地区,至今110余年历史。安东萝卜干制作技艺形成于清代同治年间,盛于清代光绪。清代光绪本《安东县志》记载:“莱菔析以为腊,擅名淮海间。”清同治年间举人李承衔在任安东……[详细] |
民间绣活(涟水布艺),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民间绣活(涟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及挂件、玩具等。它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涟水县,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县……[详细] |
民间绣活(虎头鞋),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历史沿革虎头鞋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其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属于民间绣活的范畴,汉代时,我国已经有除夕画虎于门的风俗,开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先河。后来,画虎辟邪镇宅的民俗在民间成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虎……[详细] |
张邋遢借牛拉宝塔传说,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张邋遢借牛拉宝塔传说,主要流传于涟水县。涟水县民间一直传说涟城曾出过一个名叫张邋遢的神仙,留下了众多传说,其中以张邋遢借牛拉宝塔传说内容最为精彩、影响也最大。据考证,张邋遢借牛拉宝塔传说最早产生于明朝时期,……[详细] |
要上云梯关必走化龙桥传说,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要上云梯关必走化龙桥的传说主要流传于涟水县一带,在灌南和响水等地亦有流传。涟水县地处淮河下游,历史上自黄河夺淮后,黄淮合流,由于长年泥沙淤塞,河床增高,屡有决堤泛滥之灾。在古云梯关所在地响水县黄圩镇的禹王庙内原有碑碣十多方,记载了历代的治淮情况,其中有一块记载了康熙帝御旨拆拦黄坝改名大通口一事。碑文……[详细] |
涟水鸡糕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涟水鸡糕又叫“素鸡”,是用童子鸡脯肉、仔猪里脊肉、鲜虾仁、鸡蛋清、精豆粉、山药、精山芋粉、精面粉等原料,配以姜、葱白、盐等调料,经过特殊技艺制作而成的糕状食品。涟水鸡糕色泽鲜明、口味清雅,人们还称之为“酥鸡”。作为涟水城乡独创的传统名菜,其制作技艺以家传或以师带徒等方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涟水鸡……[详细] |
高沟捆蹄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高沟捆蹄制作技艺,流传于涟水县高沟镇及周边地区,相传为清朝道光年间,高沟镇“古月坊”胡孝贤先生首创(另有一说,是由高沟镇熏烧师傅郑云福兄弟始创),代代传承,延续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基本内容与价值高沟捆蹄精选猪后蹄膀瘦肉为主料,配以多种名贵中药材为佐料,捆以干的猪小肠衣,采用当地天然的野草编制的绳子捆扎,再经……[详细] |
麒麟唱,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历史渊源涟水历史悠久,当地人们崇尚教育,宋之前县府所在地就有学宫一处,私塾更是遍及全县各地,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尊崇礼仪之乡。境内寺、观、庙、庵林立,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祭祀活动,从艺者众多,曲种门类亦非常丰富。“麒麟唱”就是涟水灰墩艺人周怀……[详细] |
洗墨池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传说渊源洗墨池传说是涟水人民口头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传说之一,与曾在涟水做过知军的米芾有关。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大书法家米芾任涟水知军,勤于政事,办事公正,爱民如子,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米芾的书房前,有一池塘,酷似元宝状,原……[详细] |
月塔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传说渊源月塔,又名石橛塔、法济塔,在今涟水县唐集镇月塔村。月塔为宋代建筑,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古塔精萃》一书中,就有《江苏涟水月塔》专篇记录。全文如下:塔平面八角形,当年可能七层,今残存六层,通高24米。亦是一座楼阁式的塔。这座……[详细] |
膏药制作技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邱氏烫伤膏制作、徐州祛腐生肌膏医药、吴氏膏药)扩展涟水县、兴化市,徐州市,盐城市亭湖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为清朝光绪年间十六年,安东(今淮安涟水)蒋玉成集多年所学,汇百家之长,潜心研究,独创的一种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以手法正骨结合膏药外敷治疗骨伤,历经五代,制作技艺不断传承,现主要流行于涟水县城区及周边地区。蒋氏骨伤膏药是外用敷贴传统黑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制作技艺……[详细] |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扩展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主要分布于洪泽湖周边地区。洪泽湖地处江苏省西北与安徽交界地带,连通淮河、长江、汴水、濉水、泗水及京杭大运河等,全是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产资源丰富,水上捕捞和运输业极为发达。洪泽湖地区有着悠久的渔业史与造船史,目前最早发现是盱眙县范家岗新石器遗址中遗存的独木舟。据《洪泽湖志》382页载:“旧有沟通淮,今在治南,隆庆(1163年)以来,淮水贯其中……[详细] |
淮剧,亦称江淮戏,起源于盐城、淮安等区域,流行于上海、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在苏北民间小戏香火戏的基础上,结合门叹词等民间说唱,于清末民初在上海徽班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戏剧形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淮剧唱腔音乐以铿锵豪放、优美质朴著称,曲调包括【淮调】【拉调】【自由调】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淮安地区因方言原因,其【淮调】相比于盐城、建湖的语言声调【下河调】偏高稍硬,且更为粗犷高亢……[详细] |
蒸馏酒酿造技艺扩展(高沟酒酿造技艺)历史沿革高沟酿酒,始于西汉。《高沟镇志》载:楚汉相争时,刘邦兵败于高沟一带,曾到高沟酒坊喝酒压惊,并留下了“佳酿兮解忧,壮志兮填胸”的古风。立朝后,他又派人取酒高沟宴请文武,并列之为贡品,于是高沟酒驰名中原。可见在汉初,高沟就已有了上规模的酿酒业。到了明代,随着商业的长足发展,曾有七省商人云集高沟建立会馆,其中多与酒业经营有关。当时高沟镇有酿酒糟坊数十家,芳香浓……[详细] |
工鼓锣又称“工锣鼓”、“淮海锣鼓”,还有人称其为“锣鼓书”,是苏北地区主要曲艺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淮安以及宿迁、连云港、徐州、盐城等地。相传工鼓锣的创制者是清朝嘉庆年间涟水县高沟镇的一位名叫汪宗坤的盲艺人。此人少年时弹得一手好琵琶,以脚踩牵线打板(高沟镇的人们当时称它为“丝弦带板”)为其奏乐,经常在高沟镇的茶馆、酒楼以卖唱为生。他后来尝试用水车上作醒神和计数用的田头乐器工鼓和小锣作为自己的伴奏乐器……[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