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十大民俗文化

守文斋古旧书画修复技艺
  守文斋古旧书画修复技艺,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清代周二学所著的《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的《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的《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均有传世及出土的书画作品,由于装裱不佳、收藏保管不善、长期埋于地下、遭遇……[详细]
剪纸(徐增南剪纸、涟水剪纸、金湖剪纸)
  剪纸(徐增南剪纸、涟水剪纸、金湖剪纸),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历史沿革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北朝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81年)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的数幅团花剪纸,采用的是麻料纸,均为折叠型剪纸,它们的发现为我国剪纸艺术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于民间。宋代,造纸业逐渐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详细]
清江浦舞狮
  舞狮,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历史渊源舞狮是一种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模样,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的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等揉于舞狮技巧中,在动态和静态造型的变化中,表现狮子勇猛彪悍、顽皮活泼习性的表演形式,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浦区张怀宝家的舞狮为家传,有100余年历史。张家世代居住在淮安市里运河北岸,清末,张怀宝的祖父张万民精于舞狮,套路繁多,技艺精湛,在清江浦一带声誉极盛。张怀宝自幼随父亲张殿文学习舞狮……[详细]
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
  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是选取优质小麦粉,采取传统酿造技艺酿制独具特色的白汤酱油的传统手工技艺。淮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盛产优质小麦,加上“运河之都”的社会经济地位带动了淮扬菜系的蓬勃发展,从而对酱作业的需求大增,淮扬菜系口味清淡,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应运而生。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宁波人何视云举家迁徙淮安清江浦,于清江浦标志性建筑“清江浦楼”东南侧荷花池,取“浦楼”字号,雇佣当地酱园熟练师傅,创立“浦楼酱园”,改良传统酿造技艺,以家族方式传承,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得以流传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何家第八代传人何锡藩就任公私合营清江酱醋厂生产组长,后任市场部主任,培养了一批传承人才。2000年,国营清江酱醋厂改制为民营企业,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主要传承人言学……[详细]
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
  淮安因处于南北水陆交通交汇的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汇碰撞,也吸引了众多医家来淮悬壶济世,形成山阳医派,名医辈出,先后诞生了温病学家吴鞠通、杨介、程莘农、淮上四大名医李厚坤、孙家友、李家岩和梁济生,医官韩达哉等一代代医学大家,并形成了独领- 的医学流派。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主要在淮安当地清河、清浦、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流传基本内容及特点:骨康外敷药酒是大处方药酒,历经选药配药、碾磨、炮制、封坛、地养等工艺流程炮制一年以上方成。首重药材。选用川乌、草乌、羌活、藏红花、三七、山甲、沉香、蜈蚣、白花蛇、地龙、首乌、麝香、鹿骨、狗脊、桃仁、千年健、阿魏、人参等48味名贵中药材组方而成。次重碾磨。药酒是一种浸出制剂,为了提高了浸出效率,用药碾把中草药……[详细]
传统瓷刻技艺
  传统瓷刻技艺,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沿革传统瓷刻技艺,据考证,兴于乾隆时期。乾隆末年,乾隆意识到瓷器装饰,过于格式化,斥之为“俗样”、“俗式”,下旨要求瓷器的制作和装饰要出“新样”。为迎合圣意,文人墨客们在优质素胎瓷器上,以金刚笔绘画篆刻,形成一种全新的传统手工艺品——瓷刻。中国第一件瓷刻作品诞生于景德镇珠山道人手中,以在素胎瓷器上的刻画艺术,再现了商代后即已灭绝的“刻纹白陶”艺术。至清末民初时更为兴盛,民国初年传入淮安。基本内容瓷刻,是以刀代笔,在素色瓷器……[详细]
钵池山传说
  钵池山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传说渊源钵池山传说萌始于唐,- 司马承祯(公元647年~公元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所作的《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又称《天宫地府图》)《天地宫府图》中,所列条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第四十福地曰钵池山,在楚州(治所为今淮安楚州淮城镇)王子乔得道之所。- 杜光庭(公元850年~公元933年)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一般简称《洞天福地记》)中也承袭司马承祯《天宫地府图》的说法,认为钵池山是仙人王子乔的得道之处。基本内容王子乔(约公元前565年-前549年……[详细]
清江浦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历史沿革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是木偶戏的一种,用线缚住木偶的手、臂、肩、脊骨、头、腿、脚等部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不同部位表演不同的动作。技艺精湛的,甚至可以表现眼动、额动、嘴动、舌动等精细的面部动作。我国木偶戏有着悠久历史。《乐府杂录》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被冒顿的军队困在平城,谋士陈平得知冒顿的妻子好嫉妒,就用木偶做成美女,晚上在城上操纵木偶美女跳舞,冒顿妻子见了怕冒顿攻进城去会纳城内美女为歌姬,自己会失宠,就力劝冒顿退兵而去。照此看来,木偶戏最迟在汉代已具雏形。唐宋时期已成为成熟的剧种。唐……[详细]
  民间绣活(郭秀英民间绣活、苏明英民间绣活),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历史渊源“民间绣活”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淮安市清浦区郭秀英和洪泽县苏明英的绣活作品主要是虎头鞋。汉代时,我国已经有除夕画虎于门的风俗,开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先河。后来,画虎辟邪镇宅的民俗在民间成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虎的形象在经历了漫长时光,经过丰富的文化填充之后,由繁化简地符号化了:驱邪与祈福,这就是虎形象的民俗含蕴。因为虎被赋予了驱邪镇宅避灾的寓意,所以古人常以虎的兽面形装饰在器物上,民间把虎看做是儿童的保护神,让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爱,寓意孩子能长……[详细]
  淮帮菜烹制技艺,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淮扬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淮扬地区的漕运、治河、盐务、榷税、交通五大支柱萃聚,南来北往的盐商大贾,将淮扬菜文化传播至各地,皇家显贵也纷纷以引进淮扬菜厨师为荣。而淮扬菜也成为“中国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走入国宴,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招待宴会。“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当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招待晚宴,就是张文显等淮扬菜烹饪大师备料进京主理。”高岱明告诉记者,筹备这场晚宴时,有人建议使用京菜,有人建议用川菜,而淮扬菜以口味平和中选。“宴席的第一道热菜就是淮扬菜软兜长鱼。但事先草拟的头道热菜却是与其并称“淮炒双峰”的另一名肴:“白袍虾仁。”高岱明说,……[详细]

全部清江浦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