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十大民俗文化

二郎神传说
  《二郎神的传说》是《西游记》一书中的二郎神杨戬经民间说书艺人整理代代口传心授的诸多的灌南民间传说。流传于灌南县新安镇、张店镇、李集乡及五队等乡镇村落,其中《二郎劈山救母》、《二圣斗变》、《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传说在灌南民间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在元代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灌口二郎初显圣》的相关载述中,二郎神的故乡在灌河口。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有诗赞二郎神:斧劈桃山曾救母,性傲归神住灌江。他凭借《二郎搜山图》塑造了灌河二郎神杨戬的艺术形象,《西游记》中很多章节、《五龙口的传说》,《杨二郎传奇》等传说和灌南县张店镇境内盐河西岸的法宁寺及其它史料与实物佐证,又经过当地百姓和说书艺人一代代的完善和传承,形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二郎神系列传说。《二郎神的传说》与灌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相……[详细]
灌南烙画
  烙画(扩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代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清朝随又兴起。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的机理变化,具有一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现代已采用宣纸、丝绢等多种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早期的烙画以小件饰品为主,随着年代的更新和年代艺人不断探索创新,现已发展到用电烙笔烙制各种不同作品,并把中西绘画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宣纸烙画的烙画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宣纸上作画。宣纸具有厚度均……[详细]
朱冯兰中药接骨
  朱冯兰中药接骨(扩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朱冯兰中药接骨胶囊主治:跌打外伤、骨折、骨质疏楹,骨坏死;颈椎、腰椎、胸椎等部位粉碎性骨折等效果特好,治愈率达99%。对骨质增生、关节炎也有奇效。朱冯兰中药接骨胶囊作用:舒筋活血,消炎止痛,助消化,骨折愈合快,用朱冯兰接骨胶囊,同时药袋热敷的骨折,康复快,痛苦少,后遗症少,花钱少。朱冯兰中药接骨胶囊传承经历:朱冯兰外祖父冯锦,即冯氏骨伤科第三代传人(1886-1984),幼年承家传冯氏医业,冯老医生1959年受聘在灌南县人民医院主持骨伤科治疗20余年,于1984年辞世,终年99岁(摘自淮阴市卫生志73页)及(淮阴市中医古籍42岁)冯氏骨伤医药世家。冯老医生有三个女儿,吾母冯玉霞最大,幼承家传医业成为第四……[详细]
曹氏中药沙袋热敷接骨
  曹氏中药沙袋热敷接骨,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曹氏中医药沙袋热敷接骨,为曹氏祖先清晚期人冯锦州最先研制,由曹永刚、曹晓波父子俩最终研究成功的祖传秘方,对治疗跌打损伤有奇效,还能治疗肥大性脊柱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灌南县汤沟镇,位于连云港的南部,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南邻响水和涟水、北隔新沂河塘与灌云相望,县境最大直线距离,东西长71公里,南北宽30公里,全县总面积1026.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62.8平方公里,占74.34%。水域面积263.3平方公里,占22.69%,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北逐渐倾斜,境内河流较多,盐河一帆河等纵贯南北、新沂河、灌河、柴米河、柴南河、六塘河、武障河等横穿东西,倒退县耕地面积775多亩,分属潮土和脱盐两大类,土质……[详细]
妙水仙膏制作技艺
  “五妙水仙膏”是江苏省灌南县中医院著名医师周达春祖父周赵勤初创制,由周达春不断完善的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该药于1980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2001年获国家专利。灌南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属湿润的季风气候,寒暑干湿变化显著,为各种流行病及皮肤病的多发地区。因此,历史上许多外地医生到灌南县行医。《灌南县新安镇志》记载,名医张山人于清乾隆年间,在灌南县行医授徒。周达春医师祖上周金和即从张山人学医,到了周达春祖父周赵勤时,始创制“五妙水仙膏”治疗皮肤病的古方。周达春医师从小随父学习古方,并对古方进行反复研究,增减成份,调整配方,完善了“五妙水仙膏”的配方。“五妙水仙膏”由五种中药配制,主治血管瘤、毛囊炎等五种皮肤顽症,具有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杀菌、消除组织增生以及调整局部神经的功能。“五……[详细]
温氏中药贴敷疗法
  温氏中药贴敷疗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温氏中药贴敷疗法,把中草药研成细末,用水、醋、酒、等药液将药粉调成泥糊状,然后再将其平摊在带胶的膏布上面,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辈们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现代兴起的中医热和中医养生有着极积的推动作用,它的治疗范围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特别是对关节炎、各种扭伤引起的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对呼吸道病和肠道病疗效极高,缩短病程,无需输液打针,且治愈速度比输液治疗快2-5天,避免因输液治疗及滥用抗生素给患者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详细]
7、锔瓷
锔瓷
  锔瓷,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锔瓷这一行当,在民间被称做锢炉匠。最初只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一类是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的粗活,即:行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锢炉匠。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当活,也叫秀活。世人所知的一句歇后语“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所指的就是锔匠的金钢钻。锔瓷:就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钢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即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锔活秀”,确是锔活行当中最难做的一种绝活,没有规范参照,完全根据瓷器紫砂裂纹处的位置及花纹图案来锻制锔钉,工艺性大,艺术性要求高,尤其是传世稀少的古旧瓷器紫砂的锔补修复难度就更大,危险性也更大。操作一次到位,没有……[详细]
吕中国面塑
  面塑(吕中国面塑)(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田以糯来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四方”,槐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误社会的面塑艺人“贝为谋生故,含泪走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受得众席爱,但他们的信品却被视为种小玩意儿,.种逐渐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股而塑艺术作为珍贵的文化艺术作品的一堂。提面人真正的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潞阿斯塔那店嘉出上的面制人值和小结来推断,更今至少已有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控面人也有记较:“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控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详细]
李氏鼻炎中药疗法
  李氏鼻炎中药疗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李氏中医秉承传统中医理念,融汇现代医学科技,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根据时代变迁与时俱进推进中医现代化。主要以运用中医四诊和八纲有效辩证,拟扶阳为主,遣方施药诊疗鼻科疾病。形成独特的李氏鼻炎治疗体系。经李氏几代人的努力,寻找鼻炎的发病机理和主要根源,对肺、脾、肾三脏久虚久寒而引发的鼻窍壅塞和高敏状态,得到了高效而持久的治愈。形成较为完备的扶阳理论和治疗体系,其从属中医‘火神派’体系,是当前最具派系的扶阳体系“火神派”代表性传承人。运用世传精方,又经过本人反复总结临床,精选药材,将辛夷、苍耳子、辽细辛、肉桂、川芎等名贵中药材,按照传统的煎药工序,提取药液备制而成——“李氏鼻缘口服液”。……[详细]
万寿堂胃炎疗法
  灌南县位于连淮交界处,土话有十人九胃病之说,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一语道破了“胃病”的症状表现与病名。曾祖父苗怀方(1860—1930年),灌南县大圈乡人,20岁拜师学医,24岁行中医(清光绪10年),精中医内科,善治胃病;祖父苗崑基(1883—1932年),25岁行中医,在灌南大圈乡开设万寿堂药店,精中医内科,尤善治疗胃病(灌南初稿卫生志298页);父亲苗继伯(1918—2001年),7岁读医书,18岁行中医,经营万寿堂药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工作在新集乡卫生院,大圈乡卫生院,灌南县中医院,精中医内科,善治胃病,行医60余载,先后带徒十几名,都从事临床(灌南初稿卫生志309—310页);苗少伯,79年……[详细]

全部灌南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