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海沧区民俗文化

海沧区民俗文化介绍

  苏式装裱与修复技艺书画装裱悠久,从战国帛画、缯书到西汉大帛画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书画装裱的原始动机,只是单纯的悬挂和装饰。而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苏派装裱的特点是裱件平挺柔软,配色素净淡雅、古朴大方、和谐统一,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裱工精湛……[详细]
  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我国微雕艺术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为其重要分支之一,其起源于闽南地区雕刻碑文、工艺品等,至今已流传百年。许通海传承祖上技艺,不用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等外物,全凭肉眼、意念和感觉运刀,每平方厘米刻500余汉字,能在一部微雕作品融入超百万字经典华章,是寿山石立体微雕和九龙璧硬玉微雕的创始人。他还创新发展了平面微雕、立体微雕、软微雕、硬微……[详细]
  闽派盆景技艺(厦门)闽派盆景在福建尤其是闽南的厦门、漳州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来,闽派盆景的发展不曾停止,闽派盆景技艺及艺术欣赏的理论,主张盆景创作要尊重自然和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对于山水盆栽主张分为写生盆景、写意盆景和写事盆景,将闽派盆景的主要表现特征归纳为“势、老、大、韵”和“活、清、神、意”八个方面。闽派盆景技艺传人突出盆景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树种以榕树为主,兼以榆、朴、枫、雀梅、七里……[详细]
  闽南跳鼓舞跳鼓舞俗称花鼓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起于春秋时期,在泉州广泛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古老的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但各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最具影响的,是流传在泉州城内及其附近晋江、石狮、下南安的旋鼓舞和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跳鼓舞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详细]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福建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布袋木偶戏因使用的木偶躯干是用布缝制而成,其形酷似布袋而得名。其特点是表演者用指掌操纵木偶模仿人的表演,以唱、念、做、打演绎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既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有较高的技巧性,又能以喜怒哀乐传递人的情感……[详细]
  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代后期及有清一代,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流入台湾。现时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保生大帝姓吴名本,北宋同安县白礁乡人。他精通医术,以高超的治疗手段救济生民,被民间私谥为“医灵真人”,身后又得到历代褒封。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朝廷……[详细]
  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它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厦门市新垵村历史上就是武术之乡,清末民初,蔡玉明得意弟子沈扬德到新垵传授五祖拳,设武馆,从此五祖拳在新垵村开始流传、继承、发展。新垵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拳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详细]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南特有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1、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视财力和人力而定,由20一108节不等,因其节节相接,行走弯弯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