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海沧区民俗文化

海沧区十大民俗文化

蜈蚣阁传统表演民俗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南特有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1、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视财力和人力而定,由20一108节不等,因其节节相接,行走弯弯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详细]
新垵五祖拳
  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它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厦门市新垵村历史上就是武术之乡,清末民初,蔡玉明得意弟子沈扬德到新垵传授五祖拳,设武馆,从此五祖拳在新垵村开始流传、继承、发展。新垵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拳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详细]
  苏式装裱与修复技艺书画装裱悠久,从战国帛画、缯书到西汉大帛画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书画装裱的原始动机,只是单纯的悬挂和装饰。而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的装饰和修复还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技艺的出现,为保存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苏派装裱的特点是裱件平挺柔软,配色素净淡雅、古朴大方、和谐统一,装制切贴,整旧得法,裱工精湛,有“吴装最善,他处不及”的美誉,并对其他地区装裱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古字画装裱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落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古字画装裱修复,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古字画装裱修复,让破旧书画起死回生,让……[详细]
  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我国微雕艺术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厦门微雕(许通海微雕制作技艺)为其重要分支之一,其起源于闽南地区雕刻碑文、工艺品等,至今已流传百年。许通海传承祖上技艺,不用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等外物,全凭肉眼、意念和感觉运刀,每平方厘米刻500余汉字,能在一部微雕作品融入超百万字经典华章,是寿山石立体微雕和九龙璧硬玉微雕的创始人。他还创新发展了平面微雕、立体微雕、软微雕、硬微雕、奇石微雕、多国语种微雕、多重艺术融合微雕,可谓集前人之大成。项目流传辐射至福建漳州、四川成都等传习展示馆。作品主要销往北京、深圳、浙江及台湾地区等。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艺术文化生活、促进中华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及文化的认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价值和较大影响力。……[详细]
  闽派盆景技艺(厦门)闽派盆景在福建尤其是闽南的厦门、漳州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百多年来,闽派盆景的发展不曾停止,闽派盆景技艺及艺术欣赏的理论,主张盆景创作要尊重自然和尊重植物的生长规律,对于山水盆栽主张分为写生盆景、写意盆景和写事盆景,将闽派盆景的主要表现特征归纳为“势、老、大、韵”和“活、清、神、意”八个方面。闽派盆景技艺传人突出盆景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树种以榕树为主,兼以榆、朴、枫、雀梅、七里香等树种,造型有立世、伏式、卧式、悬崖式、丛林式等,讲究根、干、冠的统一,形神具备,刚柔相济,尤其是对榕树盆景要求三美俱全,即气根美、块根美和根蔓美。……[详细]
  闽南跳鼓舞跳鼓舞俗称花鼓弄,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相传起于春秋时期,在泉州广泛流传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古老的跳鼓舞以鼓为主,技艺高超,潇洒奔放,但各处表演形式不尽相同。最具影响的,是流传在泉州城内及其附近晋江、石狮、下南安的旋鼓舞和南安县诗山镇凤坡村的凤坡跳鼓。跳鼓舞主要用于谒祖、晋寿、佛诞、庙会、祈雨等宗教信奉活动。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详细]
  福建布袋木偶戏(厦门)福建布袋木偶戏又称掌中戏、掌中木偶,是福建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傀儡戏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戏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明代,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布袋木偶戏因使用的木偶躯干是用布缝制而成,其形酷似布袋而得名。其特点是表演者用指掌操纵木偶模仿人的表演,以唱、念、做、打演绎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既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有较高的技巧性,又能以喜怒哀乐传递人的情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深受观众的喜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曾是闽南布袋木偶戏演出的重地,到了六十年代,厦门布袋戏逐渐萧条,走向濒危。进入新世纪,厦门重放光彩,原来一些从事布袋木偶戏表演的艺术家重新恢复活动,厦门布袋戏又以其优美生动、高超的技艺表演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厦门布袋戏主要分布在思明区何厝、曾……[详细]
  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代后期及有清一代,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流入台湾。现时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保生大帝姓吴名本,北宋同安县白礁乡人。他精通医术,以高超的治疗手段救济生民,被民间私谥为“医灵真人”,身后又得到历代褒封。明代永乐十七年(1419),朝廷敕封吴本为“恩主昊天金阙御史慈济医灵妙道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在民间,保生大帝又被称为“吴真人”或“大道公”。慈济宫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东鸣岭山麓的岐山,九龙江北岸每年前往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朝拜的海内外香客达十几万人,青礁慈济宫因此而成为世界保生慈济文化的中心。白礁慈济宫位于福建省龙海……[详细]

全部海沧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