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思明区民俗文化

思明区十大民俗文化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竞技游戏习俗。它起源于厦门,传说在明末清初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等地。中秋博饼是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6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饼8个,二举饼16个,一秀饼32个),是一项游戏法则公平、简单、有趣的竞技游戏活动。早期的博饼多以家庭为单位。在中秋佳节,全家团圆, 博饼怡情作乐, 共享天伦之乐;又希望团圆之后,各奔前程, 好运当头, 便将月饼改成为按科举级别制成的一整套会饼,同时结合古代博弈游戏的《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状元筹”游戏法则,全家同乐。鸦片战争后,厦门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闽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侨出入境的口岸,此……[详细]
延平郡王信俗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平郡王祠堂祀奉郑成功;随后厦门也建立延平王祠堂。郑成功在海峡两岸享有极高的威望,台湾有58座延平郡王祠。遐迩广布,代代相传。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在今思明区内,有郑成功操练水师、誓师东征的水操台,有练兵的演武场、演武池,有屯兵的嘉兴寨,有太平岩郑成功读书处,有先锋营、洪本部、国姓井、延平公园、延平郡王祠等遗迹。特别是位于鸿山公园半山腰“嘉兴古寨”景点内的“荥阳通祠”(郑氏祠堂),是与台南“延平郡王祠”同时期设立的“郡王祠”旧址。每年到春秋二季,或逢郑成功生辰、逝世纪念日,或郑成功建立思明州……[详细]
厦门疍民习俗
  疍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发展生产、祈延生命、敬仰神灵的独特风俗习惯。如婚俗,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等。……[详细]
4、讲古
讲古
  厦门方言讲古,清代中叶就有了。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说的说书。讲古是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颇受百姓欢迎。……[详细]
厦门送王船
  送王船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起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原生态形式。  闽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而非“瘟神”。送王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习俗以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2008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所送的是第149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厦门送王船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的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依序有王船的制造、出仓、祭奠、巡境、焚烧等。王船或用杉木制成,或用纸制。造船开始要举行场地洁净和驱邪仪式,整个王船制造过程不允许妇女和闲杂人员靠近现场。王船出仓仪式在凌晨子时开始,请来道士举行诵经法事,……[详细]
  闽南杖头木偶艺术闽南杖头木偶艺术是一种古龙的汉族传统戏剧,古称“杖头傀儡”,又称“托偶”、“托戏”、俗称“三根棍”。闽南杖头木偶高约1米,装有三根操纵杆,两支控制左右手,中间称为“命杆”控制木偶的头部与身躯表演。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强烈的汉民族风格和浓郁的闽南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艺术的瑰宝。……[详细]
  闽南铁枝木偶艺术木偶戏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闽南铁枝木偶艺术又称闽南铁线木偶艺术,俗称“尪仔戏”,它由皮影戏艺术改良而来,填补了皮影戏不能再亮处表演的不足。在表演中,作为艺术造型的铁枝木偶是表演的主体,演员通过操控铁枝木偶上的铁枝进行表演,让铁枝木偶的表演动作更具艺术性,一尊木偶需要由三人配合,分别操纵木偶的头部、腰部、手与腿,且需要和谐统一连贯的动作配合以及默契的演唱台词、对白合作,每个人都要会唱、会念、会做,并配以音乐达到优美的视觉效果,让表演的戏曲人物活灵活现,引起观众共鸣、认可与关注。……[详细]
  延绳钓(放绲)渔法延绳钓渔法,俗称“放绲”,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作业方法,也是一项取之有度的传统生产技艺,凝聚着世代渔民与海洋渔业资源共生共荣的精神和智慧。延绳钓的钓具主要由母线(绲身)、子线(缭下)、钓钩和浮子组成,在绲身上面每隔一定间距延放缭下,在缭下末端系结钓钩,钓钩搭有鱼饵,鱼饵悬浮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诱鱼上钩取得渔获。……[详细]
  七娘妈生做十六岁依《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于户”。依《福州府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近世于冠礼鲜能行者,郡中惟一二礼法之家偶一举行。民间则男女年十六延巫设醮,告成人于神,谓之‘做出幼’。”泉州七夕节,其节日活动内容原为乞巧,后来转化为“七娘妈”做生日,俗称“七娘妈生”。依据《泉州习俗做十六岁》,书中记载:“传说中七娘妈是主管妇女幼童的,有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蒙引七位娘妈,会庇佑各家各户的小孩子顺利出生及茁壮成长。闽台两地皆是藉由成年礼使壮丁进入社会体系,承担家庭责任,意义更加不同。……[详细]
10、五祖拳
  五祖拳是武术南少林拳的一种。据唐许稷的《闽中记》等资料记载,在唐代少林武术随着佛教禅宗的南传也已逐渐在闽南地区盛行。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他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权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套路的组合讲究精神气力,脚步手法,着重于攻防兼顾,进退有据。对练徒手技术转变灵活,善于利用压技、撬技等各种技法连粘,如太极推手,以柔克刚,以刚制胜等。……[详细]

全部思明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