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民俗文化介绍

  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及其周边的红彝,他们的祖先是明末清初从云南迁入四川的。“红彝蹀脚舞”(又称“踢脚舞”),是红彝口传身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集体舞蹈。婚、丧、嫁、娶、生产劳作、修房造屋、节日庆典等重要活动,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跳“蹀脚舞”。舞蹈时大家手拉手围成圆圈,两手上下甩动、跺脚、跷脚、打合脚,甩手蹀脚,模仿“挖生地、背榨把、马踢脚…”等动作,汇集了红彝的打跳舞、丰收舞、拍手舞、迎客舞及“云南脚……[详细]
  “火草麻布”傈僳语叫“渣迈”,是傈僳族传统手工纺织品,工艺十分独特,编织有两梭,一梭为麻线,以“烧山月”(5月—6月)播种麻种,到“收获月”(8—9月)收割麻杆,剥皮加工成线。一梭为火草线,上山找一种野生植物叶背上的白色绒毛,加工成线。整个加工程序经过采、撕、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环节,每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最后傈僳妇女用羊油反复揉搓后理好晒干,用简易的自制纺车绕制混纺线,再……[详细]
  姜婆婆凉粉,创立于上世纪的盐边县,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本店自创立以来,将盐边本土凉粉“麻辣爽口”的特色风味流传至今。要做出一碗入口清甜回甘,质细柔嫩,筋道十足的凉粉,用料必须选用上等的桂朝大米,经过淘洗以后,冷水浸泡10小时,待到大米颗粒饱满,一捏就断的时候就可以用磨浆机将大米磨制成米浆,最后倒入沸水,加入生石灰点制。要想凉粉好,在这个点制的过程中就必须全神贯注,即使是经验老道的师傅也有可能因……[详细]
  早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就有蹴鞠的文字记载。蹴鞠所用的运动器材石球,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掘中已有实物发现。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现今的蹴球运动是从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而来,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蹴球运动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表演和竞赛,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等五大功能,其动作文雅,智体结合,强调配合,球圆地方,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详细]
  斗釜歌是苗族人的“丧歌”、“开路歌”和“祭祀歌”,也称“安魂曲”,主要由东巴先生演唱。苗族人认为他们远离故土,割断了与祖先的联系,会失魂落魄,去世后由东巴念经可以将其割断的根、失去的灵魂恢复,帮他们建立起和遥远的故土以及已经故去的祖先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他们恢复其原来的生活。斗釜歌是苗族口传心授的史诗式的祭祀歌,是长期的历史、社会、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古歌,在盐边县红宝乡等苗族山寨广泛流传,在丧……[详细]
  盐边县的“永兴”古称“喇撒田”,于明朝嘉靖年间建立集镇,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居住在该镇新民村(古称“巴鄂”,也称“八爱”)的仡佬族,他们自称耶倮。仡佬族认为:村子住着人,也住着神,人离不开神,神也离不开人,神树、神山、神灵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送年节”是耶倮沿袭至今的祭祀神灵、祖宗、崇拜自然、庆祝丰收、辞旧迎新、保佑平安、凝集族人的传统盛典,是仡佬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正月初六,庇牟(汉语……[详细]
  “盐边油底肉制作技艺”是在远古时期,居住在“笮都夷”的笮人,为在炎热的夏季防止猪肉腐烂变质而研制出的一种肉食保鲜储藏方法。盐边油底肉的制作不受时间和气候的限制,任何季节都可以加工。盐边油底肉采用精选跑山猪五花肉,经烧皮、清洗后,切成边长约10cm左右的大方块,用盐、青花椒、白酒等腌制入味,入锅用猪油炸透、炸干水分捞出备用。炸好的肉自然放凉,装入土坛子内,锅中剩下的猪油也倒入其中,没过肉块,再历经三……[详细]
  盐边县的彝族于明末清初因冤家械斗从大、小凉山迁入盐边境内,并迅速成为盐边的主要少数民族。盐边彝族分为神渣和所利两大家支,神渣支系居住在盐边北部地区,所利支系居住在盐边东北部的(原)鳡鱼乡、共和乡、红果乡等地区,他们的婚俗各有不同。民主改革前,彝族婚姻有严格限制,沿袭着异族不婚、家支内不婚、不同等级不婚、姨表不婚等婚配风俗。所利婚姻虽然在民主改革后有了很大变化,等级制度、赐婚、抢亲等已不复存在,也可……[详细]
  盐边傣族祭树神是全族人参与的较为隆重的自然崇拜习俗,一般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或六月初六举办。早上傣族“东巴”吹葫芦笙领队,后边是族人用簸箕托盘等盛着神器(铜铃、木卦、木条等)、羊头、鲜鱼、活公鸡、酒水、饭粑砣等,两个后生背有两香约50斤,新鲜松针约50斤,从筹备点坝子一行来到树下,绕树顺时针转三圈,背对西方肃立,族人将新鲜松针撒地后,把祭品一一摆放在地上,“东巴”的前方,“东巴”点燃白香、青香,大喊“……[详细]
  葫芦笙是傈僳族最喜爱的乐器,均由男性吹奏,葫芦笙由族人手工制作。唐.攀绰《蛮书.风俗》记载:南诏“少年子弟喜暮夜游迁侣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招呼”。证明唐代就有葫芦笙吹奏的历史。葫芦笙选用天然干葫芦作主体,在其腹部钻孔,插五根指母粗细约1—5公分的竹管,管内装有竹制或铜制 ,每管可发两个音,葫芦底部钻有三个小孔,也作为发音之用。大的葫芦笙竹管可长达70公分左右,小的仅有15……[详细]
  金钱板是四川汉族传统曲艺品种,表演者是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主名:金钱板,别名: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金剑板。它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加工,改革而成。金钱板都是一人演唱,唱词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可根据内容适当伸缩,两句一联。击打乐器为三片九寸长的楠竹片(约一寸宽,厚约0.5厘米),演唱者一手执两片竹片的下端,上端张合击拍,一……[详细]
  周府糕点是盐边县永兴镇及周边地区唯一的一家纯手工生产的糕点。其制作工艺是传承人周述荣的祖辈从江西省迁入四川盐边喇撒田(今永兴镇)时带来的,经历16代人口授身教传承至今。其制作要经过选料、清洗、蒸晾、磨粉、炒料、揉搓、和料、制陷、包馅、碾压、成形、碳烤等十几个繁复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必须使用木炭烘烤,烘烤时需不断调整木炭热量,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糕点出炉的质感,火候的……[详细]
  改革开放前,以竹龙草龙编制龙灯狮灯,表演时- 上身沿街舞,围观者以水或用竹节装有 和铁纱的烟花喷射,狮灯在龙尾跟随。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红格街和附近各处耍龙舞狮,年过完,十五烧草龙求雨。改革开放后,村民组成龙队、凤队耍龙舞狮,由于制作竹龙草龙手艺失传,在外地购进几条竹龙,耍龙的技巧也随着耍龙人的感觉不断改进创新,保留了现在耍龙的二人站腿、三人站腿、八人元宝、四人方桌、八字、山字、长城、双架桥……[详细]
  很久以前苗族实行的是男耕女织,一家穿的、盖的、铺的都是妇女担当,原来是把山上的野生活麻割回家晒干绑成捆,用木棒锤打麻杆到像棉花一样的线团,铺开(约3厘米厚)用麻线穿扎连接制成的麻布。后来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苗族地区,结合苗族的居住环境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祖祖辈辈的不断改进才传承延续到今天。苗族织布工具繁多,如:火麻籽、绞线机、纺纱车、滚线筒、织布机(一套)、蜂蜡、青杆树木灰、网……[详细]
  苗族芦笙舞一般由2—8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把芦笙,边吹奏边跳舞,主要在婚礼、节庆、重大庆典时表演,分为二人组,四人组,六人组,特别庆典时有八人组。婚礼多为四人吹奏,有结婚曲、送亲曲、接亲调、烤酒曲等,庆典时有快乐曲、欢喜调、祝酒调等。吹奏起来,节奏鲜明、和声协调,旋律常以多声部同时进行,表现力非常丰富,舞者根据曲调变化而变换步伐、变换圆圈、对跳、斜跳等队形。丧葬时一般有两支芦笙参加,每次吹奏仅一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