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金湖县民俗文化

金湖县十大民俗文化

陈桥花船舞
  花船舞(陈桥花船舞),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扩展项目。​​​​​​​历史沿革花船,又称“荡湖船”、“旱船”。在金湖县陈桥地区流传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百姓用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邪避灾。民国年间,花船表演已是民俗节日、庙会上的主流节目,并一直沿袭至今。目前金湖县陈桥的花船舞在金湖各乡镇及洪泽、盱眙等地区,乃至安徽的天长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基本内容与特点金湖县陈桥镇的花船造型丰富,有花船、龙船、鲤鱼船、青蛙船、鹤船等。不同外形的船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鹤船一般在祝寿时表演,寓意“松鹤延年”;鲤鱼船寓意“鲤鱼跳龙门”、“科举得中”;青蛙船寓意“来年无虫无灾,五谷丰登”。陈桥……[详细]
金湖剪纸
  金湖剪纸是江苏省金湖县的特色剪纸艺术,是造型简洁夸张,繁简疏密恰当,装饰质朴合理,连接巧妙美观,是写实与变形的和谐统一,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趣造型而演化成的一种审美艺术。它集装饰性、观赏性、知识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金湖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古籍记载,北宋年间宝应湖西,即今天的金湖地区就有剪纸花、卖花样的艺人出现。其中不乏高超艺人,能手背身后盲剪各样花饰,堪称绝技。金湖位于江苏中部,地处南北文化交汇中心。金湖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的精致、细巧,也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图案夸张,意蕴传神。千百年来,金湖剪纸靠口传心授,在民间世代相承,并吸收其他艺术之长,显现出了自己“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巧”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金湖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82年金湖县就有……[详细]
金湖竹编技艺
  历史沿革竹编是以竹篾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伐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殷商时期,竹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编技法已十分发达,有大量的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详细]
渔民婚俗
  渔民婚俗,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金湖地区的渔民婚俗,相传起源于太平天国。当时高宝湖上有一个姓陈的土匪头子,他投靠官兵,打起水师旗号,自称“陈小老子”,到处- 掳掠,无恶不作。每年二月初二,都是渔家婚嫁的好日子,陈小老子经常出动抢人劫财。太平军准备利用这个机会消灭土匪,便暗地里告诉渔民,叫他们提前在早晨将新娘迎娶回家。新娘到家,小俩口便对着太阳拜天地,结为夫妇。二月初二的一天,一家娶亲,陈小老子果然带着一帮匪兵,出来抢亲。谁知船上全是太平军,将陈小老子砍落水中,全歼匪兵。自此,渔民结婚就将婚礼从晚上提前到早晨举行,而且还保留了新娘打伞的习俗。认为……[详细]
  踩五花云,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历史渊源踩五花云是金湖香火戏“香火童子”在做大会(一种祭祀活动)期间表演的一种舞蹈。据考,是从宋代的“五花爨(cuàn)弄”发展而来。爨,是古乌蛮、白蛮中的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云南东部地区的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的西爨民族歌舞,除铜鼓乐、葫芦笙舞和器械舞外,最突出的便是踏歌。宋徽宗(1100年—1125年)时,“爨国”后裔由大理国王段正严派遣入宫。而爨人“以乐人、幻戏,名‘五花爨弄’博得徽宗爱之,……[详细]
  “香火会”,也叫“香火神会”,是以鬼神信仰、消灾祈福为基础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香火神会的渊源是古代的“乡人傩”,它是原始巫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巫觋扮演鬼神唱歌跳舞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香火神会形成的时间,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大致在宋代以后,明代以前。香火神会的从业人员称“香火”、“童子”。香火童子除了以巫术为人祛病消灾外,同时也参与或主持民间的社会和庙会的祭祀活动。香火童子在香火神会上的各种表演称为“香火戏”。香火神会旧时广泛流行于江苏省长江北部地区及邻省安徽的天长、来安等县,并随船民、渔民流传到江南太湖流域。现在仅在南通和金湖地区农村尚有活动。金湖的香火神会名目繁多,但大致可分为村落举办的神会、行业举办的神会、家庭举办的神会和香火童子自办的神会。村落举办的香火神会有“青苗会”,也叫“土地会”……[详细]
  莲湘(闵桥莲湘)历史渊源莲湘,是一种许多民族和地方都喜爱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于清末传入淮安地区,并在洪泽、金湖、楚州、涟水等地广泛流传。莲湘的产生,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末清初时期,因战事频繁,人们居无定所,被迫靠乞讨为生,并随身携带一竹竿,用于打狗。有时打狗,竹竿会打在地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后发展为将打狗竹竿两端刻槽,在槽内装上3-5枚铜钱,用铁钉将铜钱串住,摇动或敲打时发出响声。乞讨时摇动或敲打竹竿,并伴以民间小调和舞蹈,最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舞蹈形式,即莲湘,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内容与特点莲湘道具是由一根一米左右、比拇指粗的竹竿,上、中、下端镂孔,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彩漆,两端装饰花穗彩绸,亦称“竹签”、“花棍”等。莲湘的表演人数不拘,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详细]
  衡阳号子,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历史渊源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统一步调,协调用力,减轻疲劳而创造出来的,并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的传统音乐形式,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号子初始时仅为简单的吆喝呼喊声,后来经过劳动人民的加工,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号子的曲调和节奏是由劳动强度决定的,劳动强度小时,号子曲调舒缓而优美;劳动强度大时,号子曲调则显得粗犷而豪迈。衡阳,是金湖境内明清历史上的一大名镇。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廷为加强对重要关隘、战略要地的防守与稽查,在衡阳镇设置了衡阳巡检司。清统一全……[详细]
  莲湘,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历史渊源莲湘,是一种许多民族和地方都喜爱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于清末传入淮安地区,并在洪泽、金湖、楚州、涟水等地广泛流传。莲湘的产生,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末清初时期,因战事频繁,人们居无定所,被迫靠乞讨为生,并随身携带一竹竿,用于打狗。有时打狗,竹竿会打在地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后发展为将打狗竹竿两端刻槽,在槽内装上3-5枚铜钱,用铁钉将铜钱串住,摇动或敲打时发出响声。乞讨时摇动或敲打竹竿,并伴以民间小调和舞蹈,最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舞蹈形式,即莲湘,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内容与特点莲湘道具是由一根一米左右、比拇指粗的竹……[详细]
  金沟大糕制作技艺,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历史渊源金沟大糕,原称提糖大糕,用优质糯米,经炒、磨、烫、焐等多道工序制成,是淮安市金湖县金沟镇的特产。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相传明洪武初期,实行的“洪武赶散”,使大批苏州一带富绅流落至金湖,金沟镇因此成为南北人文交汇之地,商贸渐兴,市场活跃,各类特色物产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金沟大糕亦于此时出现,并作为贡品敬献朝廷,至今已600余年历史。新四军罗炳辉师长,行军经过金沟时,曾品尝过金沟大糕,并予以高度称赞,当地群众更是用金沟大……[详细]

全部金湖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