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跑驴的起源,据传起源于古时新媳妇回娘家的习俗,后演变为以舞蹈为主、说唱为辅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赣榆、山东、河北一带,盛行于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在赣榆,民间艺人将跑驴称作“跑驴戏”。据民间艺人许家昌介绍,在建国前,赣榆就有跑驴表演,表演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演出跑驴,是以说唱(民间小调)为主、舞蹈为辅的一种民间曲艺……[详细] |
赣榆清曲(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赣榆清曲,又称赣榆牌子曲,是赣榆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一个古老曲种。小调,在赣榆有着悠久历史,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扬州小调、牌子曲经盐商传入赣榆,与地方小调融合,吸纳了赣榆小调唱腔,并把赣榆的方言音韵特点、咬字行腔方式,逐渐渗透到小曲中去,使深情委婉的小曲糅进了粗犷豪放,也……[详细] |
夹谷山传说,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夹谷山,位于古属齐鲁边界的赣榆县西北班庄镇境内,在绵延起伏的群山系列中,一道深谷夹其中,主峰海拔320米,甚为险峻,名为夹谷山。北有祝其山、金牛山、南有马鞍山(即抗日山),东北方还有孔子得意门生端木子贡西晒书的子贡山。介于北纬34°50′东经119°07′之间。夹谷峰峻谷幽,林木葱茂,微风拂过,松涛滚滚,蓦然间还会传来一阵阵……[详细] |
海祭,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赣榆海祭历史悠久,是赣榆县沿海地区祈安康、庆丰收的一种古老而又盛大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活动。赣榆海祭起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数朝不衰,至民国期间,海祭活动逐渐衰败。“文革”期间,祭海无人敢提,庙宇、祭器、祭文、鼓谱均遭毁坏。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赣榆建徐福祠,仿古海祭仪式举行祭典活动,在国内外徐福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研究界产生了很大……[详细] |
赣榆甜闷瓜,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甜闷瓜”,赣榆地方特产,一种古老的酱菜制品手工艺,迄今已近二百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山西太原人金洪运来赣榆青口开设酱园,发觉当地农村特产“稍瓜”(菜瓜)既可生吃,又可熟食,为广开财源,遂用自产面酱腌制初步加工的“稍瓜”,经多次反复翻晒腌制两月而成,取名“甜闷瓜”。“甜闷瓜”特点:一是配方独特,制作精细,色泽澄黄,透明发亮……[详细] |
海盐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金桥盐业公司位于新浦,所属五大海盐生产场位于赣榆县的青口盐场、猴嘴镇的台北盐场、板桥镇的台南盐场、连云区的徐圩盐场、灌云县的灌西盐场。因位于淮河以北,史称为淮北盐场,淮北盐场共有八大盐场,其中上述五大盐场位于金桥盐业公司辖区内。淮北盐场共有中国四大海盐区之一,所产淮盐素以“粒大、色白、干”著称,淮盐曾于清光绪32年(1……[详细] |
京剧,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赣榆自秦代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赣榆京剧,历史悠久。早在北京徽班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期,京剧即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同治十一年(1872年),赣榆籍江西总兵王德胜返乡创办皮黄科班庆盛班,是江苏最早的京剧科班。“《江苏省志、文化艺术志》。自1872年赣榆创办庆盛京剧科班起,又先后创办了德义京剧科班(1918年)、长……[详细] |
打莲厢,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项目。金秋莲厢,即打莲厢,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舞艺术形式,是中国民间民舞中的一朵奇葩。金秋莲厢,是多年流传在赣榆县黑林镇一带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舞蹈,其动作灵活多变,调子轻松明快,唱词通俗易懂。手拿一根串着金钱的棒子,在地上及手、肩、脚、背等身体各部位敲打,发出悦耳的响铃声,这就是民间舞蹈“……[详细] |
旱船,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项目。跑旱船,又称花船,是一种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传说,在两汉时期,山东、赣榆沿海一带已出现,时称“旱船”,为沿海渔民节庆活动中模仿海上航行所表演的舞蹈动作衍变,而盛行于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最初的花船表演偏重于舞蹈,夹杂逗哏对白和哑剧动作,富于喜气色彩。随着社会变革和其他曲种在赣榆的出现和流行,花船……[详细] |
锣鼓乐,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音乐类项目。沙河威风锣鼓是以鼓、铙、锣、镲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粗犷豪放、音域宽广、刚劲激昂,如黄河奔腾,似雷霆万钧,故有“中华鼓王”之誉称。威风锣鼓起源尧舜,兴于隋唐,初用于战阵,继而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 、社火、迎神祛邪。明清时期是沙河锣鼓的鼎盛时期。千百年来沙河威风锣鼓经人民群众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详细] |
赣榆肘鼓子,又称拉魂腔或小戏。明末清初已在赣榆出现,清乾嘉年间传入山东,形成了柳腔、茂腔等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据艺人谈: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赣榆有一丁姓尼姑,携带女儿闯荡江湖演唱赣榆肘鼓子,后到了山东。《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中肯定了赣榆肘鼓子传入山东后给山东戏曲带来的影响:“约在清光绪年间,山东高密、诸城附近的本肘鼓,受到以赣榆一带传来的有柳叶琴伴奏的肘鼓子唱法的影响,增添了柳叶琴作……[详细] |
黑陶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器制作中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州区等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1959年在海州区锦屏镇二涧村遗址出土的“黄褐式夹砂陶器”,专家考证为该市发现最早的黑陶制品,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黑陶制作有严密的技艺流程,首先它选用土质非常严格,要求海水把大海中的粘土席卷到岸边,被山涧巨石拦截下来,年深月久而形成在地层中的一种特殊粘土层。它的制坯、成胎、平雕、浮雕、压光、模光……[详细] |
赣榆县石羊河畔的柘汪镇吴公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村里的居民相传为徐福制造楼船的“圬工”后裔,他们如今依然靠这种造船技术安身立命。造船技艺是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数千年之久。制作木质渔船首先要画图,一般都是由多年制作渔船经验的老船工亲自来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出大样、出样板。根据画好的样板,选用较硬的木头来做。选好制作地址,将可以浮船的地方在每月的潮水的时候用泥土把四边围好,把材料运进去,用石块铺垫……[详细] |
贝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种类。而连云港有200多公里的海岸线,盛产70多种贝类,连云港曾是我国四大贝雕画生产基地之一,流布区域集中在市内的赣榆区、连云区和东海县等地,后随产品流布至全国。连云港贝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宋元至明清,这里的螺钿镶嵌和贝贴工艺就十分流行,富人家俱、家庭饰品等均有生产。从沿海各乡镇的贝串,贝堆到连云区,青口镇的规模化生产的贝雕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使贝雕艺术成为中国民间工……[详细] |
肘股子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演唱形式,因演员在演唱时用肘部击打太平鼓而得名。肘股子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据《赣榆曲志简志》一书记载,明代崇祯年间境内出现艺人演唱肘股子,因一周姓尼姑演唱最佳,故又称“周姑子”。肘股子是一种以唱为主、唱念相间的民间曲艺,唱念全用赣榆地方方言。主要唱腔为“大花腔”、“小花腔”、“四平调”、“阴阳腔”等多种,其中“大花腔”旋律较快,热情奔放,多用于表达人物欢快的心情。“小花腔”……[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