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十大民俗文化

赣榆柳琴戏
  柳琴戏,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是赣榆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分布于青口镇、班庄镇等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极为人们所喜爱,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柳琴戏”。“拉魂腔”源于“肘鼓子”。经考证至今已有数百余年历史。“拉魂腔”曾广泛流行于赣榆地区。据考,苏北的柳琴戏、皖北的泗州戏和海州的淮海戏都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但对“拉魂腔”的形成各说不一。其一说是由海州丘、葛、杨三门艺人传下,杨门在海州形成今日淮海戏;丘门到淮北发展成泗州戏;而葛门流动到山东,形成山东的“柳琴戏”。柳琴戏在整个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的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唱腔高亢、华丽,“柳琴戏有九腔十八调七十……[详细]
赣榆面塑
  面塑(扩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捏面人”,史料中记载,早在汉代时对面塑就已有了文字记录,经过几千年的继承和发扬,已是砸开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面塑是赣榆地方民间艺术之一,曾分布于全县,现主要是罗阳镇。据传,面塑在罗阳已有上百年历史了,过去人们在过年过节时为了喜庆,吉祥,就用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动物花馍,对天地神的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理想生活的体现,也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解放初期,赣榆仍有面塑艺人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以此为生。也进一步捉进了面塑艺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在作……[详细]
肘股子
  肘股子是一种古老的曲艺演唱形式,因演员在演唱时用肘部击打太平鼓而得名。肘股子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据《赣榆曲志简志》一书记载,明代崇祯年间境内出现艺人演唱肘股子,因一周姓尼姑演唱最佳,故又称“周姑子”。肘股子是一种以唱为主、唱念相间的民间曲艺,唱念全用赣榆地方方言。主要唱腔为“大花腔”、“小花腔”、“四平调”、“阴阳腔”等多种,其中“大花腔”旋律较快,热情奔放,多用于表达人物欢快的心情。“小花腔”松松舒畅,多用于叙事。“四平调”又称“老头腔”,多用于男性,中速而稳重。“阴阳腔”速度较慢,用于抒情咏叹,表现人物悲哀凄凉的情绪,所以又称“哀怜腔”。板式有慢板、散板、垛子板、流水板等。演唱时一韵到底,若须转韵,中间必垫道白。女腔演唱时可用假声,曲终时带哼声截腔,嘎然而止。伴奏多用柳叶琴或板三弦,演……[详细]
连云港贝雕
  贝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种类。而连云港有200多公里的海岸线,盛产70多种贝类,连云港曾是我国四大贝雕画生产基地之一,流布区域集中在市内的赣榆区、连云区和东海县等地,后随产品流布至全国。连云港贝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宋元至明清,这里的螺钿镶嵌和贝贴工艺就十分流行,富人家俱、家庭饰品等均有生产。从沿海各乡镇的贝串,贝堆到连云区,青口镇的规模化生产的贝雕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使贝雕艺术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花果山牌”贝雕画行销全国,部分出口东南亚、欧洲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至20世纪70年代,连云港成为全国四大贝雕生产基地之一,有6家规模化工厂及许多零散家庭作坊在生产贝雕工艺品,从事人员达400余人。连云港贝雕品种多样,可细分为贝贴画、贝雕画和螺钿画……[详细]
连云港木质渔船制作技艺
  赣榆县石羊河畔的柘汪镇吴公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村里的居民相传为徐福制造楼船的“圬工”后裔,他们如今依然靠这种造船技术安身立命。造船技艺是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数千年之久。制作木质渔船首先要画图,一般都是由多年制作渔船经验的老船工亲自来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出大样、出样板。根据画好的样板,选用较硬的木头来做。选好制作地址,将可以浮船的地方在每月的潮水的时候用泥土把四边围好,把材料运进去,用石块铺垫若干个硬墩,放上主龙骨。再用很薄的木条制成船的各个部位的肋骨模型若干个,然后按模型尺寸要求制作真正的助骨和站柱。然后将浸泡了两至三天的红松木板用火烤成一定的弯曲度用螺丝固定成型。每一条船在整体组装结构完成后,捻工要把船上的每条缝、每一个钉眼包括内外都要捻上用桐油浸泡过的麻丝,然后再用桐油与石灰制成的……[详细]
黑陶制作技艺
  黑陶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器制作中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州区等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1959年在海州区锦屏镇二涧村遗址出土的“黄褐式夹砂陶器”,专家考证为该市发现最早的黑陶制品,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黑陶制作有严密的技艺流程,首先它选用土质非常严格,要求海水把大海中的粘土席卷到岸边,被山涧巨石拦截下来,年深月久而形成在地层中的一种特殊粘土层。它的制坯、成胎、平雕、浮雕、压光、模光等项工艺流程全凭手工操作,而且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它的烧窑工艺,不但要有“识火候”的熟练技术控制温度和薰闷,而连烧窑的木材都选用山南向阳的含盐性较高的松木,燃烧后经烟薰才能使黑陶制品达到黑如墨、亮如漆、硬如瓷的境地。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陶瓷制品工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现代的明快感……[详细]
赣榆京剧
  京剧,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赣榆自秦代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赣榆京剧,历史悠久。早在北京徽班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期,京剧即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同治十一年(1872年),赣榆籍江西总兵王德胜返乡创办皮黄科班庆盛班,是江苏最早的京剧科班。“《江苏省志、文化艺术志》。自1872年赣榆创办庆盛京剧科班起,又先后创办了德义京剧科班(1918年)、长胜京剧科班(1919年)、同庆京剧科班(1920年)、金堂京剧科班(1921年)、赣榆县戏曲学校(1960年),称为赣榆六代京剧科班。从此,京剧在赣榆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六代科班代代相传,为赣榆培养出数百名戏剧人才,同时,也为香港、天津、上海、南京、青岛、蚌埠、淮安、海州等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详细]
赣榆柳编
  柳编是我国传统的一项手工艺产品。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有着种植杞柳的历史,柳编工艺源远流长。特别是民国初期,赣榆的草柳编工艺品已颇有名气。据《赣榆县志》记载:赣榆县的柳编制品曾在国内外工艺品赛事中获奖。赣榆柳编制作工艺技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连云港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连云港柳编工艺构思严谨、造型美观大方、纹理清晰、古朴典雅,以显工显艺为基本特征。柳编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面家具等为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还经上海、青岛等口岸销往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以来,柳编工艺成为连云港市农村创业致富的支柱产业,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赞有著有《中国柳编工艺》一书,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中教材。第七代传人周振庭和九代传人张西月都是柳编传承的骨干力量。“家家有柳条,户户……[详细]
灯彩制作工艺
  灯彩制作工艺,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灯彩,又名花灯,是花灯、宫灯、风灯等多种扎制灯笼的总称,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项民间工艺。据《赣榆县志》记载,古时,赣榆境内一直流行着元宵节灯会的习俗。工艺流程为:劈竹子——扎骨架——裱糊——穿珠子、吊穗子——彩绘——配灯杆、灯架、底座——上油灯或蜡烛。常扎的灯笼有萝卜芯、方灯、花篮、梅花灯、花鼓灯、十二生肖灯、昆虫灯、动物灯、人物灯、器具灯多个种类。……[详细]
  赣榆清曲(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赣榆清曲,又称赣榆牌子曲,是赣榆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一个古老曲种。小调,在赣榆有着悠久历史,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扬州小调、牌子曲经盐商传入赣榆,与地方小调融合,吸纳了赣榆小调唱腔,并把赣榆的方言音韵特点、咬字行腔方式,逐渐渗透到小曲中去,使深情委婉的小曲糅进了粗犷豪放,也使赣榆清曲呈现异彩,衍变成颇具特色的赣榆地方曲种。并影响着其他各种在赣榆流传的民间曲艺形式。赣榆清曲不但在本地流传甚广,并对海州、徐州等地区的小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赣榆清曲传至海州,形成了“海州五大宫调”,1979年,徐州地区文化局编印了《民歌民乐内部资料》,称“赣榆的牌子曲比较有系统”,并辑录赣……[详细]

全部赣榆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