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十大民俗文化

淮盐晒制技艺
  江苏产盐区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场,所产海盐通称“淮盐”。淮盐素以粒大、色白、质干著称。淮盐生产历史悠久。据《江苏盐业史》载,春秋时吴王阖闾时期,就在今海州(今连云港市)、扬州、苏州以东经营海盐。唐宋以降,盐税常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两淮又占全国之首,素有“两淮盐,天下咸”之说。建国后,领导、管理全省沿海各盐场的淮北盐务管理局(现更名江苏金桥盐化集团公司)驻连云港市。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淮盐的生产在明代便改煮海制盐类为滩晒制盐(早期砖池,后泥池)。数百年来滩地形式不断发生变化,有怀中抱子式盐田、盘香转式盐田、珍珠卷帘式盐田、双电灯式盐田、八卦式盐田、沙帽翅式盐田、大浦新式盐田多种,但生产技艺主要集中在修滩、制卤、结晶、收盐四大工序。到20世纪……[详细]
姐儿溜
  《姐儿溜》是流传于东海县马陵山区的一种民间小曲,近二百首。这些小曲的歌词读起来押韵整齐、朗朗上口;唱起来婉转动听,情真意切。受南吴北鲁两种古文化的影响,连云港市东海县流传的《姐儿溜》兼具南北刚柔并济的风格。如《绣花灯》、《卖水饺》等曲牌演唱具有北方粗犷、刚烈、爽直的特点;《姐儿南园扣花针》、《姐儿南园去踏青》等曲牌具有南方细腻、柔和、圆润的风格。历史上该地区贫苦农民为图穷快活,多靠唱《姐儿溜》谋生,其中千行长歌《房四姐》是最为代表的一曲,它兼顾两种风格,既委婉细腻,又爽朗泼辣。长歌《房四姐》开头唱“黄河南十三乡”,可见此歌衍生于宋代黄河决口之后。该诗共1008行,252节,分16章。《房四姐》主要演唱的曲牌为《姐儿溜》,内容是唱述聪慧能干的村姑房四姐被父母贪爱财礼嫁给于家,为此遭到婆家忌恨泄……[详细]
南辰跑马灯
  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但连云港市东海县“南辰跑马灯”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一是它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二是表演中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三是它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大场”用跑马来显示激烈的战斗场景,而“小场”则用多种富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犹如百戏杂陈,各唱各调,来营造欢庆胜利的热烈氛围。南辰跑马灯最早源于宋代,演出时分为祭祀、大场、小场三个部分。祭祀:为保佑出征将士早日凯旋归来,祈求百姓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演出前所有演员在村中长者的引导下,列队至村口,燃放鞭炮、烧火纸,口诵祭词,祭拜祖先和上苍。大场:表演者17人,均为男性。演员分五组,马、灯、卒各一,最后跟一灯一传令兵。前四组骑马者为女妆(男扮女装),后一马为辽兵主帅。表演形式以跑马为主,随着整体队形变……[详细]
东海水晶雕刻工艺
  东海水晶雕刻工艺的原石是透明的,通过用俏显体、破料显俏、以形制形、破体显形、以色显俏、用体显俏六种方法选择合适的原料。画稿时根据表面的物质来设计,把一块原石的亮点表现出来、显示水晶的晶体和纯度,不管是人物还是杂件都要讲究对比例、强弱的比较。打坯成功的作品生动、逼真、传神,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精雕分浮雕、圆雕、链雕、镂空雕四种工艺。在水晶作品的抛光过程中,要细磨让作品整体均匀,从粗到细研磨多遍,直到砂眼磨平为止。用油石(砂条)手工慢慢的沾水搓,让表面光滑细腻,用毛刷对水晶雕刻作品进行抛光,把牛皮纸切小圆片粘在竹筷做的棒头,处理两个物体中间的面,提高小面的亮度。东海水晶雕刻工艺品品种齐全,有人物、器皿、……[详细]
东海吕剧
  吕剧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东海县吕剧团是江苏省唯一的一个吕剧演出团体。吕剧是生根于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因东海西北部与山东接壤,且1952年12月以前尚属中共山东临沂地委,故齐鲁文脉之源,日久年深地浇灌着东海吕剧之花。茶棚牛屋,田间垄上,均能听到侉味十足、朴实平易的吕剧调。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李埝、南辰、白塔人就组建吕剧戏班,唱着吕剧调,打着涟湘,跳着马灯舞,激励人民送子上前线,抗日守家园。1960年,创作和排演了传统及现代剧目《姊妹易嫁》、《墙头记》、《李二嫂改嫁》、《红丝带》、《春打六九头》等近两百台。东海吕剧由早年的肩挑驴驮发展到今天的大流动舞台车,唱遍大江南北,足迹苏鲁豫皖,先后滋润培养了四代观众,获得过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进取奖;中国戏剧文学奖;两台……[详细]
房山石雕
  石雕——房山石雕(扩展),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房山石雕工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几个类别:一、是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宅居、石器具等石文化大观。精美别致的石窑洞“明五暗二六厢窑”“硬锤细錾出面面,楞门墙框独院院”和五级六兽龙门(俗称大门),对口护门石狮子、石门墩、迎门雕花照避以及石床、石桌、石磨等等,这些石器伴随人类社会延续至今,无不展示出世世代代东海房山人所执著追求的浑厚、庄重、大方、纯朴之美。二、是以石狮子为代表的最重要、最精彩的“狮”文化系列。“石狮子”是流传在东海民间的一种吉祥物,其当地民间崇狮风尚习俗久远。有珍藏安放在公庭门前、广场、园林中高大威武的护神狮,还有置放家宅、墙头的震宅狮,以及建于公园、桥梁、寺庙栏……[详细]
  竹马扩展(南辰跑马灯舞)南辰“马灯舞”源于明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盛传、曾在1983年参加连云港市民间舞大赛获二等奖。每年初一到正月底“马灯舞”做为当地老百姓一项重大节日娱乐项目,广场上或体育场上都能看到。“马灯舞”它反映了本土本地的民风、民情、历史生活具有区域性和古朴性。如小场里的挑花挑就展现当地妇女的一种纯朴。给人以亲切、乡土怀古思念的心理感受。“马灯舞”它表现一种民族抗击保家立国、不甘于屈服的民族精神,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亲和力和民族的团结力的体现。大场的交战双方,灯如流星,马如流水,卒如草上飞,布阵和破阵,进攻和抵抗,胜利和逃跑,一个个的场面气势,鼓舞人心,心潮澎湃。具有本土特色的“马灯舞”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形式演出,大场骑马都都是男扮女装。相传金兵阵阵土崩瓦解,节节溃散败退、最后金……[详细]
  东海孝妇传说讲的是汉代东海孝妇窦娥的故事,在连云港地区以口头方式世代相传。汉代连云港市称东海郡,孝妇故事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东海孝妇临刑场景的详细记载:“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让东海孝妇感动苍生、震撼九州的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根据民间传说为素材而创作的不朽名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使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乡间少妇,成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典型。不仅国内有近百个剧种移植演出,还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剧本被国外16种文字翻译,使窦娥的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东海孝妇传说所彰显的孝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崇……[详细]
  东海水晶仙子传说,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东海县内有三座神山,呈三角之势。东面的一座叫牛山,北面的一座叫白玉山,西边稍远的一座叫马陵山。这三座山的中间夹着一湾碧水,名叫晶湖。这三山一水,自开天辟地以来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也都有各自的镇守之神。牛山山神,矮小粗壮,忠厚老诚,岁数稍大些。白玉山和马陵山这两位山神,还是青年小伙子,气血正旺,都到了寻亲觅偶的时候。晶湖,恰恰又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女神,她是东海龙王的九女儿。三位山神与晶湖长期厮守,朝夕相见,往来频繁。每到汛期,三位山神都各自给晶湖女神殷勤地送去自已的山泉水。晶湖碧波荡漾,更加婀娜多姿。牛山山神虽然有爱慕之心,但想到其他两位年轻的山神与晶湖女神倒很般配,往后退一步。泯灭了爱慕之心。白玉山神终日辛勤帮助……[详细]
  东海丧葬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俗话说“人死如灯灭”,人生全过程的生老病死本是正常的自然规律。然而,由于自古以来人们受文化和物质水平的限制,加之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在人死后的丧事办理风俗中,掺和了不少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视死如生”、“薄生厚葬”、“祭如在”等等思想一直在人们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就东海县来说,丧事礼仪可谓花样繁多,程序复杂。……[详细]

全部东海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