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阴区民俗文化

淮阴区十大民俗文化

淮阴运河船工号子
  淮阴运河船工号子,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淮阴运河船工号子是淮安地区船工、纤夫们在行船中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提高劳动效率而自然创作的民歌体裁号子的一种。淮安地区漕运历史悠久,自隋起,朝廷在淮安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运输工具以木船为主,均以帆、桨、橹为驱动力,至清江闸、越闸等,必须用纤夫或用“绞关”方可通过,成书于光绪年间的《淮安府志》记载:“伏秋水溜,漕舟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纤夫三四百人,犹不能过,用力则断缆沉舟。”伴随漕运浩荡船队的,是船工和纤夫们此起彼伏,气势磅礴的号子声。直至20世纪50年代,船运开始……[详细]
淮阴妈祖传说
  淮阴妈祖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渊源在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有一座妈祖庙。明、清时期,因其规模和受皇家重视程度,成为与福建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妈祖庙和天津妈祖庙齐名的四大妈祖庙之一。也许人们不禁要问,原本是沿海地区供奉的妈祖怎么会“跑”到江苏内陆地区淮阴,且成为全国四大妈祖庙之一呢?其实,妈祖不仅“护佑”海运,还更“庇荫”内陆河运。作为秦朝始设的二十八个郡县之一,且又是淮河下游“五水交汇”的淮阴,素有“洪水走廊”之称谓。远在宋、元、明三朝,海运尚未兴盛,内陆河运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淮阴又扼京杭大运河南北漕粮运输之咽喉,历来为皇家所重视。元、明两朝,淮河……[详细]
剪纸(新渡剪纸、王秀英剪纸、金高坤剪纸)
  剪纸(新渡剪纸、王秀英剪纸、金高坤剪纸),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历史渊源剪纸、刻纸,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习惯上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北朝时期(公元386年—公元589年)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的数幅团花剪纸,采用的是麻料纸,均为折叠型剪纸,它们的发现为我国的剪纸艺术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详细]
  出生礼,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出生礼是我国自婴儿诞生到周岁期间举办的一系列传统礼俗,历史悠久,《诗经》、《礼记》等皆有记载。汉族传统的出生礼,遍布于全国各地,因地域之别而具有不同的风貌和表现样式,但总的来看,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中,大都包含了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五种主要礼仪。诞生礼:婴儿诞生后,男女礼仪有别,男弄璋、女弄瓦。《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详细]
  竹马扩展(淮阴马头灯舞)​​​​​​​历史渊源马灯是一门纸扎艺术。马灯舞是民间舞蹈艺术。关于马灯舞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在浙江,北岙三盘的马灯据说是以纪念王昭君出塞的历史为背景;大门寨楼的马灯据说是以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民间故事为背景;北岙小朴的马灯据说是以唐三藏的白马祈雨为背景。另外在杭州、嘉兴、宁波、金华等地区盛传南宋皇帝赵构南逃的“泥马渡康王”故事。在金华传说赵构号称宋高宗后,为纪念泥马渡江(钱塘江)扎纸马以庆祝。当地马灯中的白马,即为康王之坐骑。淮阴马灯舞的起源据传和韩信有关。传说当年韩信在练兵的时候,总会引起周围老百姓的围观。因为韩信的部队在训练时,总给人一种气势昂扬的舞蹈美的感觉。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回到故……[详细]
  淮海琴书淮海琴书,又名“扬琴书”,亦称“打蛮船”等,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鲁南、皖北一带。淮海琴书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1350年前后,其源头属于邱祖龙门派体系。邱祖的十大门徒中第九位传人柴氏就是琴书的始祖。人们追溯琴书存在时间的依据是邱氏所定的世系排辈,其世系辈分排为二十个字:“道德通玄静,远长字太清,忠理志成信,何教永元明。”这二十个字周而复始,至今在涟水已传到了二十二世“德”字辈。据传,琴书始祖柴氏辈分相传到十五世时,琴书大师李义成因师兄弟相处关系不洽,一同门师弟陆陋决定自立门户,并自称南门或陆门,原来的柴门称为北门,这便是琴书史上所说的南门和北门之分。“淮海琴书”定名于1975年。其时,原淮阴专署文教处组织全专区曲艺会演,专区文教处处长吕文樵同志把这个在淮海大地……[详细]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淮阴区码头镇是千年古镇。历史上,这里曾商贾云集,十分繁盛。许多人从河南、山东,甚至新疆、宁夏迁徙到此开铺经商。其中有不少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他们把自己原有的民族风俗和烹饪习惯带到了码头,久而久之,形成了码头独有的羊肉烹饪技艺。码头羊肉烹饪技艺大致在清初时即已形成。从事羊肉烹饪的主要是马姓回民,经营的方式主要是作坊式家族经营。据记载,在羊肉“烹饪之时,一经揭锅,浓香四溢,十里飘香,官民争相购买。”。码头羊肉烹饪技艺选料十分讲究,所用的原料必须为本地散养的阉割过的公山羊。宰杀山羊时,则要请清真寺的阿訇下刀。羊肉烹制的过程中,火候的拿捏十分关键。一般说来,羊肉入锅后要先煸炒半个小时左右,然后放入少许酱油、姜、辣椒等配料。用大火煮10—15分钟……[详细]
  渔沟花鼓会历史沿革及分布渔沟镇,因鱼多水多,渔翁汇集而得名。古时渔沟水道纵横交错,交通便捷,是北上晋京的必经之地。于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成为有名的千年古镇。商业的繁盛,文人的汇集,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花鼓会等民间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渔沟花鼓会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伴以舞蹈的集体表演形式,在渔沟镇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流传广泛。传说渔沟花鼓会起源于秦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有据可考的历史有一百余年,史料记载,清代晚期,渔沟一带的花鼓会表演极为兴盛。基本内容渔沟花鼓会兴起的初期,表演内容多以道教故事为主,宣扬出世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故事和出世思想逐渐失去市场,退出舞台,花鼓会亦演变为更合乎底层劳苦大众的口味,多以表现生产生活场景和民间故事为主的艺术形式。花鼓会多在重大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以及庙会、婚……[详细]
  高家堰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传说渊源高家堰,古称捍淮堰、唐堰,现通称洪泽湖大堤,是捍卫淮扬地区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有“水上长城”之誉。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典农校尉陈登在破釜涧上筑高家堰(又称捍淮堰)成破釜塘,蓄水灌田。陈登所筑的高家堰是当时著名的水利建筑。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公元779年)在洪泽湖一带置官屯垦,于今周桥一带修筑唐堰。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南侵,宋将杜充决开黄河,以水代兵,河水部分南流,由泗入淮。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决口,分为南北二支,南支冲入泗水,经淮阴注入淮河入海。明代黄河全流入淮,水量大增,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循捍淮堰、唐堰旧……[详细]
  漂母传说,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有关漂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之后产生了众多有关漂母的传说,唐代李白、罗隐,宋代苏轼等有大量诗文提及漂母。明代戏剧家沈采的《千金记》将漂母的故事搬上舞台。清末民初时期,更多的关于漂母的传说被搬上舞台并广泛流传。有关漂母的传说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其中尤以苏北地区为盛。淮安市淮阴地区为韩信故里,境内关于漂母和韩信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基本内容及价值淮阴当地关于漂母的传说内容丰富,目前搜集整理出来,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主要有:其一:《十万兵卒兜土修筑漂母墓传说》韩信年少时,因父母双亡,无人管束,便整日里游手好闲,走东家,吃西家。久而久之,人皆厌之。韩信由于既不懂农桑,又不谙生意,无以为生,只……[详细]

全部淮阴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