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通州区民俗文化

通州区十大民俗文化

兴仁装裱技艺
  南通装裱技艺(兴仁装裱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装裱是我国一项传统手工艺项目,主要用于美化文人书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渗入其它领域,如室内装潢和广告等方面。南通是历代文人聚集创作书画之处,装裱技艺也就随之建立并繁衍至今。历来通州与扬州、苏州交往多,艺人之间有交流,装裱受淮扬、苏派影响。近代上海崛起后,装裱又兼具海派风格。改革开放以来,南通装裱业不断繁荣,不少艺人面向都市,走出家门,很多作品还走出国门。更有大批作品繁荣了旅游事业,美化了百姓家庭。南通装裱艺人遍布全市各区县主要城镇,如南通市区和如城镇就有多家装裱店和工作室。通州兴仁长林桥村是全国著名的裱画之乡,有裱画艺人近三四百人,并有二百多户装裱艺人遍布全国各地经营。……[详细]
南通灯彩
  灯彩(南通灯彩)扩展灯彩,又叫“花灯”,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它与流传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南通灯彩的造型强调了“神似”,具有中国传统灯彩艺术的原始特征,不强调作品的过于精细,而展示其作品的形态传神,精神矍铄。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南通灯彩艺术不只是节日的装点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和无限的人文关怀。……[详细]
南通烙画
  南通烙画,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各种板材、树皮、葫芦甚至宣纸上熨出烙痕作画。它源于西汉,曾一度失传,清光绪年间被重新发现,传承至今。南通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详细]
石港盆景制作技艺
  通派盆景技艺(石港盆景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扩展项目。石港盆景既是通派盆景的一个分支,又形成自己因树造型,顺其自然的风格,以清、奇、逸、疏、吊、古见长,且以中小型居多,以小见大,缩天地于一石一木之间,品种主要有雀舌、黄杨、五针松、罗汉松、虎刺、狗骨、枸杞、榆桩、梅树、石榴等,草本以君子兰等兰科花卉为主,具有取材精、造型美,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片面丰满的特征。……[详细]
  王家拳,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王家拳”主要分布在以通州区石港镇为中心,向南通周边流传并流传于南京、上海、陕西、天津、北京等地。“王家拳”起源于南通,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南通人王越群(字燕舟),集各派武术精华,反复揣摩,融会贯通,创造出一套别具一格的“太极元功王家手(拳)”。全套分成八模,每模各有八手,每手各有二十四五个动作。特点是:短小精干、好记易学;以柔克刚、变化无穷;防身健身、切于实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石港人胥以谦,字吉六,拜师李学群,专习王家手,得其精华,其- 娴熟,武艺超群,名噪武林。胥曾任国民党中央国术馆编审,著有《太极拳序》、《穿拿拳图说自序》等武术专著。使王家手成为石港武术的主要流派,成为“太极元功王家手”的石……[详细]
  石港腐乳酿制技艺​​​​​​​古镇石港历史悠久,因得沿海产盐之利,远自明清时起,就酱园繁盛,从事菽乳(即乳腐)和酱腌制品生产的业者众多。清朝末年,石港老字号“裕昌祥”、“裕福昌”酱园吸收民间制作乳腐的特色,以传统工艺生产“红方”、“糟方”乳腐,直至1952年以“裕昌祥”为主的十二家酱园作坊合建为“振中合营处”后,开发地方特色产品,恢复研制生产了糟方、麻油红方、桂花、辣方、菜方、菜包、鸡肉、牛肉等十多个品种的乳腐,其中糟方、红方乳腐尤为出色。糟方乳腐糟香浓郁、口感酥糯、乳汁清醇,麻油红方香气宜人、色泽鲜亮、风味纯正。……[详细]
  《荷花盘子舞》起源于通州骑岸、十总一带放荷花灯这一宗教祭祀习俗。流行于古石港场、余庆场,沿宋代修筑的范公堤南端一线,即今石港、十总、骑岸等乡镇。农历七月三十夜,为纪念舍己救人的地藏菩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点点繁星下,一群手捧荷花盘子灯的村姑,来到一泓清波的荷塘边,遥对神灵,顶礼膜拜,然后把寄托美好愿望的荷花盘子灯放荷塘之中,天上的繁星与水中的点点花灯交相辉映,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1954年,经老一辈民间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荷花盘子舞》搬上了舞台。以后,又经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反复锤炼,这一民间舞蹈日臻完美,曾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江苏省民间舞蹈大赛银奖。……[详细]
8、抬判
  《抬判》,又名《舞判》,流行于通州石港、平潮、五总等地。《抬判》原为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娱神、娱人节目。始于清末,多在农历五月十八举办都天会时补天菩萨出巡途中表演。表达的内容为判官钟馗出巡途中,巧遇一个村姑饰演的蝴蝶引逗相戏,表演中,钟馗在轿杠上表演的戏蝶、扑蝶等诸多惊险动作,其时,舞蹈与杂技交相融合,充满田园谐趣。《抬判》为南通市民间歌舞中的精品之作,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舞台上演出,获文化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丰收奖”,后又由南通市民间歌舞团移植出访日本及欧洲四国。……[详细]
  糕点制作技艺(西亭脆饼制作技艺)​​​​​​​西亭脆饼始产于清代光绪末年,由“西亭白脆”演变而来。1980年3月,南通县西亭脆饼厂建立,使“西亭白脆”演变为现在的西亭脆饼。西亭脆饼以精白面粉、优质白砂糖、精炼棉籽油、纯白脱皮芝麻仁为主要原料,经过28套工艺,用传统的小明炉微火烘烤而成。色泽鲜黄,香味独特,营养丰富,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早在清代末年,就因张謇的影响,成为清廷贡品,蜚声海内外。……[详细]
   石港戏曲谜盘,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石港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素有“京剧之乡”的美誉。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京剧)。其戏剧活动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演唱、戏曲谜盘、戏曲灯彩和戏曲瓷盘,绘就了石港镇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其中,戏曲谜盘则是石港镇一项独特的思维活动游戏。戏曲谜盘是一种实物谜,将信手拈来之物取几件汇集一起以作谜面,谜底全是戏曲剧目。每年中秋之夜,石港几个主要的闹市口:草市桥、米市桥、十字街、猪行桥,以及源隆、一林丰、季隆吉等大商号门前街中心,均用八仙桌拼成长列。桌上除供品以外,就是数十、乃至数百只戏曲谜盘。只见广木香香雾飘逸,龙凤烛烛影摇曳,戏曲谜盘环绕四周,迷蒙月色下,满目琳琅皆戏谜之……[详细]

全部通州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