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民俗文化

南通市十大民俗文化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该项目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在南通的逐步发展,促进和推动了蓝靛在棉纺织品上的使用。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植物染料蓝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染色原料,在传统手工印染蓝印花布、夹缬、绞缬、蜡缬中普遍使用。蓝印花布采用刻版漏浆的防染工艺,其加工刻版作坊和印花挑担作坊在各地相当流行,自纺自织坯布原料也为蓝印花布自身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南通……[详细]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传统戏剧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2008年6月,江苏省海门市申报的“”海门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93Ⅱ-94。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海门山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清代中期,江南朝个海门地区大量移民,搿星移民就把吴歌传进沙地地区。经过海门等地方个老百姓世代口头传唱,弗断修饰创造,逐点逐点发展成功海门山歌。民国24年(1935年),管剑阁、丁仲皋搜集海门山歌整理成功《江口情歌》,勒上海大夏大学校刊浪发表,随即成专集。第二年,……[详细]
锔瓷技艺
  锔瓷技艺,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锔瓷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集0 现在山东、河南、河北。在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处表现锔匠做活的场面,说明至少在宋代锔瓷技艺就已经出现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指的就是锔瓷这一行活。在民间锔瓷被称做锢炉匠,最初只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在过去锔瓷技艺可以为两类,即“细活”与“粗活”。锔瓷“粗活”又叫行活,是以锔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锔盆、锔碗、锔大缸等普通生活用品。“细活”又叫当活或秀活,是指专为稀少的古旧瓷器进行锔补修复的活,多为达官贵族服务,所用的工具小巧精致,锔钉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之分。且其中包含着十几种修复古旧瓷器的绝活。……[详细]
如皋酱油酿造技艺
  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千年工艺,百年传承。如皋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富晒的水土是古法酿造酱油传统工艺实施的极佳地域。如皋酱油酿造技艺,源于先民在如皋成陆之初,就从中原带来种植大豆的技术和制作酱油的工艺,传说中岳飞领兵抗金途经如皋西乡八角井有张姓乡民捧豆酱慰劳岳家军之传说。如皋酱油酿造技艺有别于现代工业化生产技艺,古法酿造必须先制酱,而现代工艺省去制酱这一繁杂程序,两者工艺产品在味觉与营养有天壤之别。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利用先祖传下古法酿造技艺制作的酱油特别原味、天然、营养、色泽自然,浓郁的酱香、脂香、口感鲜美、醇厚,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氨基酸。……[详细]
评弹北调
  评弹北调,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评弹北调”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唱腔主要是从流传于民间的阴歌、山歌、佛序等曲调沿革而来,经过各个时期的说书艺人根据剧情需要,发挥各自特长,兼收苏州评弹南调韵味,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创作,逐渐形成“评弹北调”唱腔,即已被公认的“评弹北调”;唱腔缓慢抒情,拖音悦耳,具有浓郁乡土气息。“评弹北调”具有长江以北独特的启海地方色彩。曲调起源于当地民间艺人各类不同行当的唱腔,如作香火的唱起来,少不了唱阴歌味道;唸经的唱起来,还是像唸佛序;唱山歌的唱起来,还是浓厚的山歌味,……凡此等等,虽然流派各异,但总称还是“评弹北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吭吭调”、“哎哎调”等行腔比较简单,但悦耳动听的乡土味,加上通俗易懂的启海方言,特别适应启海人的欣赏……[详细]
海安九狮图
  九狮图,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明清以来,海安唯一的草行位于县城西门,护城河边有一坝头,专用于买草(其时主要燃料)卸草,此地被称为草坝头。卸草均为头顶、肩扛上岸。特别是扛燃草(散乱稻草)上岸时,一行人边打号子边扭动,远看就象一群狮子,海安镇上年年“兴灯”,草行工人便用篾扎纸屑糊成“草狮子”参加“兴灯”活动,俗称“草狮子”。狮为兽王,“九”字为大,表演以走队形为主,又取名“九狮图”。舞狮队由糠草业工人组成,上世纪沿袭至今。九狮图基本动作包括上盘飞、中盘绕、 跳等。图形包括龙门阵、四方阵、连环阵、星观阵、金锁阵、长蛇阵等10多种。《九狮图》在喜庆节日、民俗节日中演出,也有艺人以其为谋生乃至乞讨形式,还因此获得代代相传。……[详细]
如皋杖头木偶戏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海平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代名人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冒辟疆、李渔都有戏剧家班与木偶戏同台演出,扬州八怪也有关于木偶的诗词记载。20世纪初,如皋地区有木偶戏班一百多个,其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和娴熟的操作技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如皋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多种木偶艺术形式在此竞相交汇,杖头木偶是这里的主要演出样式,除了演出许多传统戏剧,如《白蛇传》、《三国》等,还成功演出了《西游记》、《红螺女》等神话戏,以及新编现代戏。近似于杖头木偶的扇子木偶是利用一根线做轨道,用扇子的骨架为动力杆,牵引木偶活动,演员也同台表演,歌舞其中,可谓是历史上最早的人偶同台演出。清乾隆年间,东皋地区还有灯彩木偶。灯彩木偶有3公尺高,是世界上最大的杖头木偶之一。木偶的命……[详细]
如皋盆景蟠扎技艺
  如皋盆景制作技艺,盆景造型以树形的“两弯半”为特征,是汉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通派盆景以南通为中心,包括周围各县尤以如皋一带为重。南通地区盆景的起源有文字和实物记载始于宋,宋代教育家胡安定记录如皋的一盆“蛟龙穿云”古柏盆景,距今已有900多年。南通盆景园保存的桧柏盆景树龄已经有600余年,通派盆景的代表作“蛟龙穿云(雀舌松)”,树龄470多年,诞生于明嘉靖年间。清末南通状元张謇对通派盆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謇在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内陈设盆景,并配有专门的园丁管理维护花木,在1913年成立的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建立园艺实习园地,并配套建有温室,开设花木盆景选修课程,在当时社会上视盆景为“雕虫小技”的环境下在全国率先将盆景艺术带入高等学府。在南通魁星阁道观改建为中公园时,张謇聘观……[详细]
玉木镶嵌家具制作技艺
  玉木镶嵌家具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金丝楠是楠木中的王者,金丝楠木家具上镶嵌了玉件,既有木质细腻,光下金丝万缕的精美,又有玉的清淡高雅的富贵气质。因此,无论与简约的明式做工,还是与清代的精雕细刻相配,都能恰到好处,美不胜收。如著名的传世之作《清乾隆紫檀嵌玉宝座》就是玉木结合家具的代表作。清朝末期国力日衰,玉木结合家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项技艺就基本失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讲究精致生活,仿古家具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传统玉木结合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挖掘、整理、恢复了传统玉木制作技艺,使古老的玉木结合家具重放异彩。……[详细]
青石雕刻
  青石雕刻,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青石雕刻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的青石,制胚一般是150到200立方厘米的长方形石块或正方形石块,采用工艺主要是掏、切割、磨光、刻纹、尖刻、铣雕、柱雕等,使用工具有凿子、锤、钎、挫刀、切割机、柱刀,铣刀,半开尖刀等。追溯中国几千年的石雕工艺,从石雕形式上主要分圆雕、浮雕、镂雕。青石雕刻方法主要是取实为景,一个房屋、一座桥梁、一个牌坊、以航拍获取立体构图上下左右空间尺寸记录下来,然后按照六百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取料,进行雕刻。现实房屋中有的脊、兽、梁、栋、檩、瓦、飞檐、枋等一一呈现在方寸之间,使观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能身临其境原汁原味的感觉。整体结构涉及圆雕、四周窗阁涉及浮雕,内部空间真实还原涉及镂雕。……[详细]

全部南通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