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海安市民俗文化

海安市民俗文化介绍

  桑果黄酒酿造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桑果又名桑椹,《本草拾遗》记载:“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耳明目。《本草舒经》云:“甘寒,益血而除热,其为晾血,补血,益阳之药无疑矣。桑果黄酒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优质糯米,上等新鲜桑果为原料,经过泡米、蒸饭、拌酒曲、兑桑果汁、开耙、降温、陈酿等五十多道工序精心酿制而成,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酒体温而不甘、微甜、微酸,充溢……[详细]
  南通面塑(海安面塑、蔡氏面塑),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海安面塑制品类属江淮派系,其面塑人物的造型,特别注重人物精、气、神的刻划,个性突显,刚柔各异,各具特色。……[详细]
  红木雕刻(海安红木雕刻),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海安红木雕刻选用木材从小叶紫檀到酸枝,从大叶紫檀到花梨,精工制作柜、橱、桌、椅、床等日用家具。它是苏式家具的代表,其特长在于摒弃了广式家具的粗大笨重,整体布局玲珑剔透,样式新颖图例丰富,精作龙凤主题图案,较之海式家具更具皇家气派。其精工细作之处在于,木质防腐、防变形技艺独特,榫卯结构自成一体,外形处理尤其是精……[详细]
  南通木版年画(海安木版年画),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海安木版年画,在内容上,有二十四节气风俗、春节门神、文昌菩萨(儿童上学)、送子娘娘(娶妻生子)、风调雨顺(土地公公、土地娘娘)灶王爷等;在用途上,即可用于民间春节张贴于大门上,也可用于民间土地庙服务传统祭祀,还可用于集镇商贸商家喜庆。海安印制版画,一般不套色,即便上色,也是用毛笔填色(以黄红绿紫四色为主)……[详细]
  海安水乡道情,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海安水乡道情,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它脱胎于道教传经布道的教化形式,吸纳了文人道情长于抒情的特点,面向农耕时代的广大基层民众。说唱内容上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音乐上吸收了扬泰地区、淮河地区的民间音乐,并结合说唱需要加以改造;语言表达上以海安方言为主,吸纳扬州评话、戏曲的戏白特点,抑扬顿挫,委婉与昂扬相融合,引人入胜;表演形式上常常是一人……[详细]
  虬白龙传说,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虬白龙传说,流行于海安里下河地区。虬龙是有角的小龙,据传,为龙的第十子。因在洪泽湖游水翻滚,掀起巨浪,冲垮洪泽湖大堤,水到之处,万物无存,小龙遭玉帝惩罚,变成白牛,到虬湖一农户家做了十年苦役。为感谢该户人家小媳妇多年照顾之恩,白龙在刑满之际,决定带小媳妇一起上天。但因小媳妇睁眼偷看,龙尾断裂,小媳妇坠下人间。白龙遗憾,挂念虬湖。后值……[详细]
  陡锅米榍饼制作技艺,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米榍饼是苏北地区,尤其是里下河地区的家常糕点,也因其成本低、投入小,而成为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也由此成为这一地区市镇贫民借以谋生的一种职业。米榍饼的制作工具多是锅席店里面市的平锅。而陡锅(指平常家用的1尺6以上的饭锅)呈弧形,制作要求别具一格,工艺要求颇高,制品品质与平锅米饼绝然不同。海安县城过去也只有两家经营这一糕点……[详细]
  河蚌舞,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汉初自吴王濞开凿上官运盐河后,海安运河两侧人群不断汇聚、定居、繁衍,在历史积淀中产生了不少民间文艺,《河蚌精》就是其中一个,旧时,都为渔民表演,不断演进而传承至今。明清以来,《河蚌舞》在海安镇流传甚久。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如《蚌戏渔翁》系民间传承舞蹈,由一男一女表演,女演员扮“河蚌精”,藏身于可张可合之“蚌壳”中,男演员扮老渔翁。手……[详细]
  大凳舞,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旧时,海安城北门一带农民以种菜为生,冬季腌菜季节,白梗腌菜很长,在没有运输工具情况下,用担挑或板凳反过身来装运长茎蔬菜。闲乐时常舞板凳逗趣,逐步创出《大凳舞》套路。因列队舞动时似游龙,上下翻滚时似蛟龙翻江倒海,而创新为板凳龙沿袭至今。明清以来,《大凳舞》在海安镇流传甚久。一般每队为八张板凳,每张板凳3人(前2人后1人),演员24人……[详细]
  九狮图,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明清以来,海安唯一的草行位于县城西门,护城河边有一坝头,专用于买草(其时主要燃料)卸草,此地被称为草坝头。卸草均为头顶、肩扛上岸。特别是扛燃草(散乱稻草)上岸时,一行人边打号子边扭动,远看就象一群狮子,海安镇上年年“兴灯”,草行工人便用篾扎纸屑糊成“草狮子”参加“兴灯”活动,俗称“草狮子”。狮为兽王,“九”字为大,表演以走队形为主……[详细]
  冰雪酒酿制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冰雪酒最早出窖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距海安县城向东三十多里的丁所镇的“季德泰”杂货铺,主营南北杂货,兼营酿酒漕坊。业主依据祖辈多年珍藏的秘制配方,加上自己多年的苦心琢磨,一面博采众多黄酒之长,一面调整其配方,酿造出名盛一时、饮誉中外的“冰雪酒”。冰雪酒以优质纯粮白酒为基,选用当归、红花、蜜香、地茆、玉竹、陈皮、大枣……[详细]
  里下河小方糕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里下河小方糕以糯米粉、籼米粉拌兑,用“糕箱”筛粉成型,再经沸水蒸制而成,独具地域特色,主要流传于海安里下河及其周边地区,但西不过曲塘、东不过如东、南不过如皋、北不过东台,已有数百年历史。里下河小方糕为底宽4厘米左右见方,面宽3厘米见方的梯形块状米糕。糕面上有一沿边凸起的方框,方框内可见多种类别的喜庆纹样或文字。因体现……[详细]
  南通灶头画(启东灶头画、里下河灶头画),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灶头画是一种民间技艺,在启东、里下河地区曾风靡一时。解放前,农村地区用砖砌灶的人家很少,只有少数有钱的粮户才用得起砖灶。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砖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了美化灶头,也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了祈祷丰收与平安,人们开始在灶头上画画。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内容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详细]
  唱凤凰,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唱凤凰是源起于江海文明之源——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青墩地区传留而来的一种演唱类曲艺活动项目。流传地区主要在海安县里下河水乡周边地区,也傍及东台市、姜堰市及海安墩头、白甸等水网地区乡镇。属于节日期间,尤其是民俗节日期间,尤其是春节期间群众性喜庆祝节文艺活动形式。唱凤凰的演唱活动一般以6个演员为一个组合、也有男女混合组编,其……[详细]
  唱麒麟,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唱麒麟是早年从苏北里下河水乡深处的高(邮)宝(应)兴(化)地区,经由东台的“台南”一线辗转传流到海安的沙(岗)仇(湖)各乡各镇广大农村的一种演唱类曲艺活动项目。多在民俗节日期间,尤其是春节的祝节娱乐活动中进行。“麒麟”二字皆从“鹿”,但非动物中的“鹿”类,她和“龙”一样,也是古代先民想像中的一种图腾崇拜的“神兽”。相传是“大慈大悲、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