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空竹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抖空竹在中国文化渊源中既古老又新鲜,是深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集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同时制作精美的空竹作为手工艺品,又具有收藏价值。传统竹木空竹为手工制作,共有17个步骤(截板、锯竹筒、内粘、修活、锯竹片、外粘、磨口、扣盖、车活、修口、缠麻、车轴、上轴、灌胶、找平衡、打磨……[详细] |
南通玉雕,南通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南通玉雕以翡翠雕刻为主,结合现代的表现手法,在传统之中加入现代的理解,广泛吸收了南北两大风格体系的雕刻技艺,既有京津派的雄浑豪放,也兼苏扬派的婉约细腻。擅长用阴刻线、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于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及“秀丽典雅、玲珑剔透”……[详细] |
哭九千七,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哭九千七是流行在如东东部地区的一种伴随着丧葬仪式进行而哭唱的歌谣。由于旧时候受灵魂观念的支配,人们对灵魂既敬又畏。亡故人之魂离开肉体而去时,要搞一系列的仪式,诸如沐浴、着衣、换裤、穿鞋、梳头、下棺、出棺、烧床柴、化库、接桥、祭灵等。《礼记》规定,亲人死后男人只能呜咽而啼,女的则应边哭边唱,为送亲人赴阴间而忙碌。因此,在每一个仪式举行……[详细] |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扩展(哨口制作技艺),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哨口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宋代,因为带哨口的风筝,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流行,后来各地都失传了,只有南通及其附近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特色。哨口制作原材料主要有三种:竹管哨、葫芦哨、白果哨。哨子因质地不同,可分为高中低音部,同质地的哨子因大小又可分为若干音级。数百只哨子按序装在一只风筝上,迎风而上,风吹哨想,……[详细] |
青石雕刻,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青石雕刻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的青石,制胚一般是150到200立方厘米的长方形石块或正方形石块,采用工艺主要是掏、切割、磨光、刻纹、尖刻、铣雕、柱雕等,使用工具有凿子、锤、钎、挫刀、切割机、柱刀,铣刀,半开尖刀等。追溯中国几千年的石雕工艺,从石雕形式上主要分圆雕、浮雕、镂雕。青石雕刻方法主要是取实为景,一个房屋、一座桥梁、一个牌坊、以……[详细] |
栟茶蛏干汤煨制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如东沿海盛产竹蛏。竹蛏,其形似竹管,介壳如两个竹片,壳色淡茶褐色,身长约二至三寸。肉质似白玉,肥而不腻,鲜味独特。清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品,在《红楼梦》贾府宴席中也有此名菜出现。如东人称之为海鲜领头菜,栟茶地区如宴请亲朋好友多以蛏为首。栟茶煨竹蛏是一道传统海味名菜,其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经清洗浸泡、以暖碱水醒等工序;后再……[详细] |
丰利渔民号子,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渔民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劳动号子的一种。是渔民们在江河湖海上集体下网、捕鱼、入仓等劳动过程中传唱,主要流行在中国沿海捕鱼比较集中的地区。渔民号子是团结人心的一种方式,在捕鱼时,由一个渔夫做独唱,先独唱唱一句后面的人跟一句,这就是渔民号子。渔民号子的歌词一般以劳动呼号用语为主。间有简短指挥劳动的词句出现在领句中。即兴的见景生情的……[详细] |
提线木偶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如皋县志记载,当地的木偶戏活动始于清代咸丰年间。而当时如东系如皋县的东乡,老艺人们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如东就有10多个木偶班子,最知名的就是颜家班。如东的颜家班外祖以上五代,都是唱木偶戏的。张志发的母亲和义父都是颜家班的演员,于是张志发从小便跟着母亲在如东颜家班学艺,操作木偶。如皋提线木偶具有“轻真……[详细] |
如东面塑,南通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如东面塑是用手工捏塑面团制成各种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早在宋代,我国已有用面塑塑造佛像的历史。明清时代,民间办喜事有面塑喜糕、喜果;生日喜庆、祝寿有面塑寿糕、寿桃、寿星;家人去世办丧事有面塑神像,摆放棺木之前,为亡灵招魂;小孩出生百日,外婆请艺人塑面塑桃果茶食送女儿,以示祝贺。如东面塑操作过程为:1、和面调色。按比例将面粉、……[详细] |
泼花篮,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泼花篮》为如东丰利灯彩与“肩挑”技艺相结合的民间舞蹈。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泼花篮》取材于佛经故事中的“天女散花”。据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说法,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维摩经•观众生品》亦有:“维摩室中一天女,以天上的鲜花散向诸菩萨,试诸菩萨的道行。”之记述。是为“天花”不同凡响之传说。人们历来喜爱鲜花,把鲜花……[详细] |
新店山歌,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新店山歌流传范围以如东新店为中心,扩展到通州石港、岔河、五窑等地。山歌曲调有“薅草山歌”、“耥秧山歌”、“车水号子”、“积肥号子”、“挑泥号子”、“推水号子”、“拾狗屎号子”等。每年5至10月,是唱新店山歌的盛期,农民边劳动边哼山歌。新店山歌唱时有“说声”、“空声”之分:“说声”是有唱词的部分,“空声”是没有唱词只有虚字的部分。……[详细] |
马塘锣鼓,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清代中后期,如东马塘地区萌生了一种以“心堂”(堂锣、堂鼓)为主进行演奏的锣鼓。起初只有四五人演奏,节奏也比较单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塘锣鼓由单锣、单鼓发展成双锣双鼓、多锣多鼓演奏;由起初的四五人发展成多人一起演奏;由开始的“心”、“堂”发展成锣、板、钹、堂锣、堂鼓、单皮鼓等多种打击乐器的组合演奏,曲谱淳朴,节奏明快,韵律优美,起……[详细] |
木雕(南通红木雕刻)南通红木雕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50年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红木看江苏,江苏红木看南通。”由此可见南通红木雕刻在全国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通红木雕刻在传承和发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不俗业绩。南通红木雕……[详细] |
曹瘦脸儿故事曹瘦脸儿是如东境内老少妇孺皆知的机智人物,其帮助贫苦劳动群众“打官司”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代代相因。《曹瘦脸儿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志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集,全书收入曹瘦脸儿打官司的民间故事近100则,20万字。故事以“打官司”为其特色,饱含地方民俗风情和地方语言特色,行文朗朗上口,情节幽默风趣。20世纪80年代,该书由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深受读者喜……[详细] |
跳马伕,汉族祭祀舞蹈,流传于江苏如东一带,是祭祀他们所信奉的都天王爷时跳的舞蹈。参加者手持马扦(长的针状物)象征马桩,身挂用于马具上的马铃,把自己比作是供神使役的马,行进中进两脚不停地跳动,马铃声铿锵作响,以此虔诚的心理求神保佑。都天王爷的诞辰日,乡民们抬着都天王爷的神驾(放着神像的轿子)出巡,参加跳马伕的人,始终伴着神驾在其前后跳舞;舞蹈中常出现的挑担、行船、撒网等相似的动态,显示出渔民、盐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