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白山市 > 临江

鸭绿江流域朝鲜族生活习俗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其中以吉林省居多。朝鲜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和文字体系,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质朴、整洁、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等优秀传统习俗。

一、鸭绿江沿岸朝鲜族分布状况

50年代初期,一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气壮山河的歌曲响遍祖国大地,做为一条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从此,鸭绿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的代名词,也是因此,鸭绿江这条并不太长的河流,被全国人民所知晓。在鸭绿江沿岸的城市中,朝鲜族占有一定比例,以其民族特色鲜明著称。

我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图们江和绥芬河流域,逐渐向北部和西部方向延伸,向东北内地流动和扩散。朝鲜族是擅长种水田的民族。他们迁入的方向就是沿着有水源的地区安家落户。东北绝大部分水田地区是朝鲜族迁入后开发的。1945年“9·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朝鲜族的人口布局轮廓已基本定型。当时,中国朝鲜族人口基本分布在东北三省境内,少量分布在内蒙古地区。曾经居住在关内各地的朝鲜人大都回到朝鲜半岛或移居东北,因此,在关内居住的朝鲜族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工作调动、毕业分配以及迁徙等原因,东北地区的一部分朝鲜族开始移入关内各地,朝鲜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省。

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介绍,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为1920597人,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省有452398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23.56%;吉林省有1181964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1.54%;辽宁省有230378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2%;内蒙古自治区有22641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18%;关内各地共有33216人,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1.73%。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总共有1864740人,占全国朝鲜总人口的97.1%。朝鲜族人口数量在我国56个民族中排在第14位。

从分布格局上看有四个特点:第一,朝鲜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北三省,只有少量人口分散居住在内蒙古和关内各地;第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农村人口,多分布在利于灌溉和种植水稻和江河冲积平原或河谷盆地及河谷平原;第三,东北地区朝鲜族人口分布,呈现出由南而北、由东往西逐渐稀少的态势;第四,东北地区朝鲜族具有散居中有聚居,聚居中有杂居,既有聚居又有散居的特点。

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南麓,干流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河,全长795公里,总流域面积6.4万多平方公里。流经吉林省的白山、通化、辽宁省的丹东等市。沿岸设有朝鲜族自治州1个、朝鲜族自治县1个、朝鲜族乡、镇(包括民族联合乡、镇)43个、朝鲜族村1000多个。吉林省设有1个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个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有朝鲜族乡(镇)6个、满族朝鲜族乡4个、朝鲜族满族乡1个。

二、朝鲜族民俗风情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鲜民族创造出符合生存条件和充满智慧的诸多风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习俗有所变化,然其宗旨和基本形式依然得到厚爱和传承。

(一)婚姻习俗

朝鲜族的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家送的青缎、红缎等彩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仪式一般分为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新郎及伴郎等人手捧用红包巾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人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献木雁是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习俗。然后把新郎让进“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上戴“簇头里”,手戴“汉衫”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第二段是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在新娘家住满三日后,回家等待吉日迎娶新娘,新郎家也要搭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新娘与新郎的家人相认,施礼……至此,婚礼才告结束。

朝鲜族婚姻亦为一夫一妻制,近亲、同宗、同姓不婚。

(二)丧葬习俗

朝鲜族多实行土葬,居住在城市者则实行火葬。朝鲜族老人去世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必须穿孝。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烧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举行埋葬仪式要选择单日。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连续祭祀三天。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叫“三云”。之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都要进行祭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土葬已多改为火葬,程序也日趋简化。

(三)岁时习俗

朝鲜族十分注重节令,有一些独特的节日。

春节:和汉族一样,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此起彼伏,用音乐的美好祝福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节日期间,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全族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尽兴而止。

上元节: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燃“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到河里放船灯。然后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还会拿一些五谷饭放入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种,便代表哪种粮食这一年能获丰收。白天人们参加各种游戏,如火炬战、车战、拔河等。晚上,共到高处迎月,谁能望见初升圆月,便象征着一年会幸福如意。迎月之后,众人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踏桥时,其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同,以祈福禳灾。

花甲节:父母亲花甲之日,子女们都会早早准备好,摆寿席,设酒宴,广邀亲朋好友和邻居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祈愿老人健康长寿。在花甲仪式中,晚辈们按子女长幼、亲戚远近,及宾客身份依次向老人敬酒跪拜,敬献寿礼。献礼后,老人和妇女们把寿席上的饮食分给在场的年轻人和小孩,据说吃长寿老人席上的东西会使人健康成长。由许东哲作词、方哲龙作曲、阎维文演唱的朝鲜族歌曲《祝妈妈健康长寿》,以优美的旋律记录了朝鲜族过花甲节献寿的全过程。

婴儿生日节:在婴儿周岁生日到来之际,妈妈们会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缝制的朝鲜民族服装,把孩子抱到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各类物品。客人到齐后,妈妈就会引导婴儿抓出一件中意之物。当孩子抓到一样物品时,来宾们就会欢腾雀跃,说些即兴的祝福话。这个过程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白色素线的习俗,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一样做个清爽洁白的人,像长长的线那样长寿延年。

六一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在朝鲜族中已演化为一个全民节日。记得我在党校学习时有三位朝鲜族同学,每逢“六一”节到来时都一定要请假回家给孩子过节。当时大家很不理解,总是打趣他们。在鸭绿江畔朝鲜族聚居地,人们都把“六一”儿童节当成一项重大的节庆活动。“六一”这一天,几乎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校园观看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参加各种各样隆重热烈的活动,或者齐聚公园,把朝鲜族人民对少年儿童的爱护之心希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洗头节:每年的阴历六月十五是朝鲜族传统的洗头节。这天清晨,男女老少都会来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淌的溪水洗头会大吉大利。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一条不符都不可举行“回婚节”。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庄严隆重。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是种荣耀之事。

在节日里,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运动,最常见的男子项目有摔跤、拔河等。摔跤是朝鲜族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每逢节庆日,摔跤强手集聚,争标夺魁,竞争激烈,优胜者的奖品常常是一头肥壮的黄牛。女子比赛项目有传统的荡秋千、跳板和顶坛竞走。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无论是荡秋千还是跳板或项坛竞走,缤纷的色彩和优美的姿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饮食习俗

朝鲜族日常饮食以米饭为主,佐以汤,兼食风味小菜。特点是辛辣、爽口、清淡。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有:

打糕:早在18世纪有关文献中便有记载,称打糕为“引绝饼”。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

冷面:每逢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必须全家吃冷面,这天吃的也被称作长寿面。日常饮食中也离不开冷面。冷面是以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制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味道鲜美,酸甜爽口。

米酒:米酒是他们自酿的水酒,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这种酒颜色比黄酒的稍白,略带甜味。不过这喝起来甜滋滋的米酒可是后劲十足噢。

辣白菜:无论农村还是城镇,朝鲜族家家都做,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腻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是朝鲜族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现在不仅朝鲜族,许多汉族人也酷爱它。

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

酱汤:朝鲜人家常便饭必不可少,素有“宁无菜肴也要有汤”之说,其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如酱腌小辣椒、酱腌紫苏叶、辣酱南沙参、咸辣桔梗,酱牛肉萝卜块等,清脆爽口,咸辣适中,已经风靡东北打入关内。

松饼:用蒸熟的米面擀出小面片,然后把小豆、豌豆、芝麻、枣、糖等馅像包饺子一样包制而成,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五)礼仪习俗

1、餐桌:餐桌上匙、箸、饭、汤都有特定摆法,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依次摆放,调味品摆在中间等等。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可就餐。

2、敬语: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3、饮酒:过去,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如今也常有与长辈共同饮酒的场合,但饮酒时一定要转过头去,不能直接面对长辈饮下。

4、吸烟:年轻人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更不能向老人借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不敬。

5、同行: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

6、饮食: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

(六)服饰习俗

朝鲜族的传统服装与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鲜族居住以火炕为中心,平时男人盘腿而坐,而妇女则一般是双膝着地的脆式,所以衣着多是宽松式。朝鲜族一般喜着白衣素服,显示出喜爱清净朴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

女装则为短衣长裙,短衣多用色彩明快、花纹漂亮的绸缎或纱类缝制,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纽扣,以前襟的两个彩色长带系成蝴蝶形。长裙为宽松式的彩色高腰长裙,多有长皱褶。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与这种服饰相协调,习惯上多穿白色或天蓝色的船型勾鼻胶鞋,这与服饰形成一体,显示出曲线美。现在,除大型节庆活动之外,平日里很少穿民族服装。

(七)居住习俗

朝鲜族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多用青灰色陶瓦屋顶。瓦顶坡面略有曲线,多为四面斜坡,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传统的朝鲜族住房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带,房屋正面朝阳,依山傍水,保持朴素洁净,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房间较多,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居室之间由推拉门分隔,灵活方便。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朝鲜族多是火炕,非常适合东北冬冷夏凉的气候,也适合朝鲜人的生活方式,是休息、睡眠或待客的场所。

朝鲜族还有一个特点,无论谁家建房,邻里们都会自发前来帮忙,用心出力,不计报酬,当然了,主人家也会拿出美酒佳肴热情招待,以表深深的谢意。

三、优秀的朝鲜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朝鲜族灿烂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弘扬了本民族的历史和优秀传统,还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朝鲜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他们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行为习俗,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当面临- 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将维护本民族利益作为第一选择,自觉将个人利益与本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公约式的文化传承,使得朝鲜族人民亲如一家,也使这个民族经受住了诸多考验与磨难而坚不可摧。

朝鲜族有一种“千人针”习俗,即经多人之手缝制一条有文有图的布带。每当有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这一习俗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在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可是突然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奋力拼搏,终因力量不足而被吃掉。有一名青年立志要除掉妖魔,到处寻求,终于访到一智者,对他说,要打败这妖魔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拥有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行。方法是拿一条布带,由1000个亲人和年轻媳妇缝制,这条带子便会集聚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打败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果真打败了妖魔。从此“千人针”便成为胜利的象征,谁家若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缝“千人针”,以图平安吉祥。

在上世纪30年代东北抗日战争中,许多朝鲜族爱国妇女,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而后将带子送给抗日将士们,祈愿保佑他们打胜仗。其实这就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方法。

朝鲜族人一般不太打民事纠纷官司,刑事案件另当别论。不打民事官司,并不说明这个民族缺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意识,而是有较强的自我化解矛盾和纠纷的隐性机制。朝鲜族人大多性格直率、脾气较急,日常生活中,磕磕绊绊、打斗的情况时常发生,但他们很少告到法庭。闹矛盾了,抽个时间双方坐到一块,喝一顿酒,过去的事往往就烟消云散了。

(二)敬老爱幼的优秀传统

在朝鲜族生活中,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礼节,纳入节日庆典中的就有“老人节”、“花甲节”、“进甲节”和“回婚节”等。每当节日来临,人们都载歌载舞,大摆酒席,表达至诚孝心,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在他们的礼仪习俗中,很大部分都是尊敬老人的内容。

“婴儿生日节”和“六一节”等则是专为孩子们过的节日,父母长辈十分重视,每一个节日都极其热烈,到了那一天,几乎是全员出动,他们衷心祝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希望他们聪明而又富有智慧,幸福快乐成长,更把民族振兴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情结。朝鲜族敬老爱幼的优秀传统习俗,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是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的先决条件,值得其他民族特别是人数众多的汉族学习和仿效。

(三)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

朝鲜族舞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包括农乐舞、长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顶水舞、刀舞等。其中,农乐舞是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由农乐游戏演变而来,表演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帜上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也”8个大字,舞者排在打锣者之前,尽兴表演。此外,长鼓舞也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长鼓舞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和统一,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

朝鲜族传统乐器有伽倻琴、筒箫、奚琴等。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筒箫是一种吹奏乐器,属中音乐器,音色优美。奚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种弓弦乐器,相传是宋朝东北一带的奚部族所创造而得名。

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阿里郎》、《道拉基》、《诺多尔江边》等,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热烈欢快,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了许多民间口传文学,主要有民谣、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朝鲜族民谣内容广泛,有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有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会末期城市庶民创造、后来又传播到农民中而成为民众歌谣的“杂歌”;有20世纪初由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定型的“新民谣”等。

朝鲜族的民间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人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其中流传广泛的有《兔子和乌龟》、《红松与人参》、《牧童和仙女》、《青蛙三兄弟》、《春香和李道令》、《金先达故事》等。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在东北朝鲜族居住地区搜集整理了五千多篇民间故事,出版了《朝鲜族民间故事选》等20多部。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朝鲜族民间故事选》,第一次向全国各民族读者系统介绍了朝鲜族民间故事。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德顺故事集》,是我国首次出版的民间故事家个人专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长白灵光塔和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