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饰上使用金银线,我国自古有之,且历朝皆很重视。西汉时,桓宽的《盐铁记》中有“罽衣金缕”之说,是我国在服饰上使用金丝的最早文字记载。隋时,波斯国进贡“罽金绵锦袍”,皇帝令太府丞仿制,结果造出超过了贡品质量的织金锦,唐诗中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和“鏚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说明当时的织金锦和金(银)线刺绣的服饰是十分名贵的。宋代著作中记载女真族崇尚以织金锦作服饰,他们常常向宋朝索取大批织金锦,每次数量达150-200匹,1988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发掘的金代墓葬中,出土有云鹤金妆花锦袍、双鸾朵梅织金锦胁衣、折梅织金锦裙等。
元代崇尚织金锦的风气盛极一时,不仅帝王、百官用织金锦作服饰,连三品以上官员的帐篷都是织金的。这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有记述。元代在河北、新疆以及南京、苏州等地设立织染局,制作织金锦。
明代织金锦衰微,但南京云锦中有一种金宝地妆花锦仍然流传至今,明、清宫廷服饰重用缂丝、刺绣,大量使用金线,明清宫廷服饰大部份出于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官府织造衙门,因而这三个地方,也是金线的主要产地,至清末洋金线输入我国,国产金线受到很大冲击,由于要降低售价,遂有用银线或铝线染色后制成充金线上市。
建国后,国内仅存南京一地一个厂家尚保留有传统真金线制作工艺,主要用于云锦的织金、少数民族服饰上的刺绣及戏剧服装上的刺绣。近些年来,传统真金线制作工艺生产仅根据云锦(用真金银制作的)以及复制古代帝王龙袍的需要间歇性地进行,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种非正常性地技能工作,厂家只能根据需要,临时聘请已退休的老工人回厂进行制作。工艺中的打纸、切金,只有七十余岁的老人尚能操作,工艺濒临失传。
传统真金线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前后经过打纸、做粉、揹金、担金、熏金、砑金、切金、检验包装、做芯线、搓线、摇线等十几道工序,这其中许多工艺靠师徒相传、口授心传,许多密诀、要领都是靠制作过程中口口相传才能领会,靠手把手地实践操作才能掌握这一技艺。
现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在复制古代帝王服饰时仍需从南京进口传统真金线,而且国家级非遗项目云锦、缂丝的保护和传承也离不开南京传统真金线,所以如果该技艺失传了,南京云锦的个性特色也随之消亡。因此,保护南京传统真金线制作技艺尤为必要,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