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祈雨习俗,在胡市镇由来已久。相传民国24年(1935年),胡市久旱不雨,庄稼受损严重,人们又束手无策,胡市镇桂坝村何氏家族首次带领村民做“草把龙”放在田缺口上求雨,祈求龙王普降甘霖,救助百姓。胡市镇首次祈雨活动的那一天,人们用木头架子抬着草编的火龙,敲锣打鼓摇旗呐喊,飞快地汇聚到事先选好的一处田坎缺口旁。午时三刻,手执麻鞭的领头人何氏一声响鞭似狂风呼啸,天摇地动沟壑回应。炎热难耐的人群,“噗通噗通”跳进水田里,拉拖着“火龙王”,踩在水底,尽情在清凉的水田里欢闹戏水。祈雨人群炙热的体温渐渐退去。领头人又一声响鞭,人群从水田里拖出湿淋淋的火龙王,供奉在村中央的祈雨台上,人们多么希望顷刻间疾风暴雨就会降临大地。可是当日并未降下一滴雨水。祈雨人群聚集不散,他们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念念有词,日夜烧香祭拜,祈祷龙王行雨救民。不知多了多少时日,老天终于降下瓢泼大雨。人们好不欢喜,他们坚信龙王被他们的虔诚感动了,所以“火龙祈雨”的活动一直延续下来。今天“耍火龙”已经不再是当年祈雨的初衷,已演变成为胡市人迎新祈福、欢庆新年的民俗活动。
当初桂坝何氏的“草把龙”求雨活动是3个人表演,其中1人敲叉子、1人耍龙头、1人耍龙身,龙身总长只有12尺。民国31年(1942年),桂坝黄氏进一步改进了“草把龙”表演,敲叉子伴奏增加为2人。解放前夕,罗氏编制蔑具时仿编龙骨身,再罩上布就成了布龙。后来,罩龙布改成在编制好的龙骨身上糊皮纸,龙骨里点上可燃的蜡烛,在夜里显得灯火辉煌,当时就叫做“火龙”。解放后,童氏又对火龙进行了改造。他给火龙的耍法制定了一些规则,即耍龙一共12人,其中3人伴奏,9人耍龙,龙身增长到99尺。文革后,该村居民周书改为15人耍龙,由周书耍宝,何云清耍龙头,李太明耍龙尾,其余7人耍龙身,5人伴奏。伴奏乐器也增加了花样,分为1个大锣、1个小锣、1个小鼓、1个叉子、1个小铛铛。这时也开始了正月十五在河边用铁筒打出灼热的“铁屎”来做铁花去烧龙身,叫做跟火龙“挞粉火”。1980年,新一代火龙传承人唐国山,创新发展思路,在正月间带领“火龙”出街下乡拜年,所到之处,大小单位、居民都打发红包,都愿意出点“喜钱”换来火龙喜庆的祝福。1985年,王永康加入唐国山的火龙队伍,进一步创新表演形式,表演人数共16人,5人伴奏,9人耍龙,1人后勤,1人专跑业务贴子。后经改进,火龙烧花用烟花和鞭炮代替,烧花场由河边转为沿街- ,所到之处的单位、居民也燃放鞭炮迎接火龙的到来。
每年冬月初,先要请有经验的老匠师用竹、篾、纸精心制作“神龙”。神龙共十三节,有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扎成的火龙栩栩如生。火龙扎好,到了腊月十几,要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祭龙”,也称“开光”。祭龙仪式庄严而隆重,要请一位当地名气比较大的道士为它开光。于吉日吉时,将火龙摆放在村里院坝的祈雨台上,耍龙人恭恭敬敬地烧纸敬香,道士捉一只身形雄壮的大红公鸡在手中,口中念念有词,说些“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吉祥语之后杀公鸡,将鸡血洒在火龙周围,拔几根鸡毛沾鸡血贴在龙头上,道士高喊一声“开光咯!”顿时锣鼓声声,叉号齐奏,烟花齐放,鞭炮齐鸣。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元宵节晚上以前,每当夜幕降临,十余名青壮少年头戴龙帽,脚穿草鞋,扎紧裤管,围好围巾,举着金黄色的“火龙”在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在滚烫的铁水花中尽情舞蹈。火龙沿着青青的石板街,穿过古老的吊脚楼,在小镇的每一条街巷和每一处院坝里游走。家家户户都要买烟花鞭炮等在家门口,等着火龙的到来。“来了,来了,火龙来了!”唢呐锣鼓的响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人们点燃鞭炮迎接火龙,“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代表着主人的热情和对来年的殷切希望。刹那间,烟花四溅,人声鼎沸。此时的火龙已经被人们的热情鼓动,耍龙人更加卖力地把火龙舞起来。火龙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即完成了它当年的历史使命,就要进行“送龙”仪式。人们把火龙抬到胡市的火烧坝,点上钱纸香烛,由火龙传人带着所有耍龙人向火龙祭拜,口中念着感谢火龙的话语,将火龙烧成灰烬。等到下一个春节来临之前,再重新做一条新的火龙。
火龙的制作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先用谷草,逐步发展到用布、竹编,龙骨扎成外用皮纸包装,神龙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共13节,每节直径1.3米,用彩色纸缠成100圈的竹圈,全长147尺。
火龙原由三人耍,1人敲锣、1人耍龙头、1人耍龙尾。现发展到现在18人耍,其中5人伴奏、1人耍宝、9人耍龙,其余人员吹锁呐和做后勤服务。
龙舞“马潭”火龙主要特色是,表演中以模拟传说中龙的表现形态、动作,突出龙的特定神态。龙舞表演要求演员手脚动作紧密配合龙头变换节奏快,伴奏人员锣、鼓、叉、唢呐等紧随龙的舞动人而节律有致。舞龙人员要求有熟练的步法和技巧,举臂弹抖,提脚跨步,纵跳有力,灵活自然。特别注重的是耍宝要求巧,耍头要求晃,耍尾要求摆。
马潭火龙由桂坝村何氏开创,后传给黄氏、罗运炳、童万荣、周书、唐国山、王永康、龚治祥等人。1992年至2006年,原泸县七中退休教师龚治祥(当年85岁)作为龙舞“马潭”火龙第七代传承人,年岁虽高,但灵气活泼,年年坚持开展活动。2007年,由村民陈兆炳接替龚治祥成为龙舞“马潭”火龙第八代传承人。胡市镇敦和村村民刘世全,成为龙舞“马潭”火龙第九代传承人。胡市镇现有彩龙队伍2支,火龙队伍3支,每年春节期间,有数百人参与龙舞活动。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