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凯里市

凯里苗族板凳舞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凯里苗族板凳舞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板凳舞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凯里市及周边地区。该市位于贵州省的东部,黔东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岭东北麓,是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积1306平方公里,所辖10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4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74%,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凯里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带,横跨黔中山原和黔东中低山丘陵两个地貌区,最高海拔1447米,最低海拔329米,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7%,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苗族板凳舞的流传源远流长,其产生的历史缺少记载,多数苗族人认为,板凳舞与芦笙舞一样,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百草凋谢,五谷不生。清水江的龙太子被望坡老人杀死了,尸体浮在水面上,引起气候反常。于是,当地人请来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到江边,分别用十二个蛋、十二支香、十二砣粑粑供奉天神和龙王,并烧香烧纸,向天神龙王赔罪,请求降雨于人间。人们只好成群结对沿着江边到处呼喊。天上的姜央听到了呼喊声,请求见雷公,请求开恩降雨。雷公不理,反而把姜央骂了一顿。为了解除百姓苦难,姜央想来想去,砍来竹子做成竹箫,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雷公听到曲子,十分高兴,也拿起两根小板凳“啪啪”地敲打起来,并且不停地欢跳。雷公的板凳舞感动了天神龙王,于是给人间降下雨来。天下的人们兴高采烈,也拿板凳跟着雷公跳起舞来。从此以后,板凳舞就在清水江一带和高坡上的苗族中流传下来了。

凯里的苗族板凳舞,是苗族妇女酒后即兴的一种舞蹈,与酒相存,无酒无舞。板凳舞是苗家人喝酒助兴的舞蹈,妇女们借酒兴而起舞。舞时,脚踩脚,板凳和0 相撞,妙趣横生。同时,舞兴助酒兴,直到人醉兴尽。因此,板凳舞又是苗家人的醉舞。

在凯里苗寨里,每逢“满月”酒、过春节,酒后,就兴跳板凳舞。跳舞的苗族妇女,上穿对襟衣,下穿中短裙,每人双手各拿一只小板凳,边敲板凳边从场坝的两边跳向中央,围成圈。舞蹈的动作是:先出右脚向前,脚跟踩三下(有的地方只点两下),手中的板凳也敲三下(有的地方只敲两下),然后换左脚重复右脚的动作,节奏是3/4拍或4/4拍。之后,队形变成两队,面对面地跳,跳的动作和节奏如前,边跳边伸出手中的板凳相互击两下。跳舞时,舞者故意相互踩对方的脚,0 对0 相互撞击,身上的裙子飞扬,妙趣横生,如此反复狂舞狂敲,手中的板凳有的被敲破。看到有板凳敲破,主人家高兴地来敬酒助兴,意思是板凳打破是“打发”。跳舞之中,谁的脚步错了,走错了队形,就要被罚酒。喝了酒后,妇女们借着酒兴又狂跳起来,直到尽兴方休。

凯里板凳舞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只跳不唱,以炉山镇为代表;另一种是又跳又唱,分别以旁海、三棵树两地为代表,唱的内容大致有:“亲家哟/亲家哟/亲家真亲哟/亲家的鼻子又长又长/傻乎乎去扛木头/扛不动哟/用力扛……”意思是穷亲家攀富亲家,攀不上也用力攀。凯里的苗家人认为,板凳舞是庆贺喜事和节日的舞蹈,只有嫁娶、生子“做满月”以及“过年”等喜事和节日跳。

苗族板凳舞发源于原始社会,生长在民间,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古代舞,是苗族妇女酒后自娱性的一种舞蹈。它因酒兴而起,它的动作粗犷,激越、表情热情奔放,表现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性格,吸引远乡近邻亲朋好友或喝酒或跳舞,使感情得到释放,亲情更加融洽。因此,它是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农村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

苗族板凳舞经历了原始社会的萌发期,封建社会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兴盛期,“文革”十年由于破“四旧”,板凳舞进入衰落期。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各种民间节日重新恢复,板凳舞又在苗族人民中间兴盛开来。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中不少年青人失去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的兴趣,板凳舞只有中老年人跳,后继乏人,有失传的危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白裤瑶猴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