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萨”是侗族最庄严隆重祭祀活动。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龙额、水口、尚重、岩洞、茅贡等乡镇的侗族村寨和相邻的贵州榕江县、从江县以及黔、湘、桂接边的广西龙胜县、三江县和湖南通道县一带的侗族地区,传说中的“萨岁”总坛即“萨岁”圣山在今贵州黎平龙额乡上地坪村境。
萨岁其神,是古代侗族女英雄的化身,其传说多种多样。既是保境安民、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社会神,也是侗族至高无上的女神。传说在侗族历史上有一位功绩显赫的女英雄,大家尊称她为“萨”(侗语,下同)。萨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是侗族的远祖母神,她靠神异的生育能力,生育天,生育地,生育众神,生育天上人间的万物;二、是侗族神话中的女娲神,她创造了天下仅有的姜良姜妹两兄妹,相配成婚后才有了人类;三、是女英雄婢奔,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耐河口上的平瑞寨有一位孤苦伶仃的侗族姑娘,她的名字叫仰香。仰香刚满八岁,就给伯父放羊养鸭。平瑞寨有一位穷苦善良的老人名叫贯公。贯公见仰香可怜,就指引她到六甲寨去寻找自己的舅舅九库。仰香来到六甲寨上,殊不知九库已被害逃走。仰香在投亲无着的情况下,被当地汉族官家财主李从庆收为家奴。李家有位长工名叫堵囊,仰香和堵囊同命相怜,年长日久,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李从庆见仰香人才出众,品貌双全,遂起歹意,想娶仰香为妾。堵囊得知,救出仰香,逃出虎口,他俩逃到螺蛳寨上,被好心的天巴奶奶(天神奶奶)收留。堵囊和仰香在螺蛳寨男耕女织,生活美满,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婢奔。有一天,仰香、堵囊和众乡亲到九龙山挖鱼塘(一说挖屋基),挖到一块闪闪发光的神铁。堵囊拿回来请人打了一把大刀,称九龙宝刀。李从庆得知此事,借口说挖鱼塘毁了他家的地气龙脉,于是趁众人不备之际,派家丁打手到螺蛳寨强占鱼塘,打死仰香。李从庆得寸进尺,还想杀死堵囊,夺取宝刀。李从庆的另一侗族帮工石道得知此事,星夜跑来给堵囊报信。堵囊悲愤之至,忍无可忍,决定趁敌人不备,邀集螺蛳寨众乡亲,以攻为守,半夜攻打六甲。贯公得知,也星夜赶来献计献策,并将珍藏多年的一把神扇送给婢奔。堵囊父女为报妻仇雪母恨,一举攻下六甲寨,杀死了仇人。婢奔见石道忠厚诚实,勤劳能干,武艺高强,便同他结为夫妻,生索佩索美两个女儿。李从庆的管家王树,骗取信任,并害死石道。婢奔查明- ,杀死王树。李从庆的儿子李点郎在朝廷当官,得知家父被杀、田地被侗人瓜分,遂启奏皇上派八万官兵前来付伐。李点郎为了夺取宝刀,派人伪装成远方“腊汉”(青年小伙子),到六甲寨上同索佩、索美行歌坐夜,骗取了九龙宝刀。堵囊失去了宝刀,抵敌不住,奋战身死。婢奔寡不敌众,率众乡亲退守九层岩上。李点郎手持“金印”,追到九层岩。婢奔的神扇也失去了神力,与敌人殊死拼搏。最后她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战死,牺牲于弄塘开(弄唐开——汉名“弄相山”属贵州黎平县境内,起源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三省坡,经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雷洞、水口、龙额等乡镇)。婢奔死后,化作神女,继续率领侗乡人民与敌人战斗,终于杀死了李点郎,击败了官兵,迎来了胜利。从此,婢奔也就成了侗乡的护佑女神,人们尊称她为“萨岁”。
在侗族文化的相互关系中,至今遗留着28种之多的以“萨”为题材的侗族民间文学版本(意为“祖母”,泛称的万物有灵的女性神)。大致可归为保护土地、保护村寨、保护人畜、保护水源、保护生产、驱逐病魔、统管一切以及其他鬼神等,这就构成了侗族社会的“萨”神系列。对这些“萨”神的崇拜所传承的古歌、传说、经典、仪式、风俗、禁忌等,在侗族社会中已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传承久远的“萨”神崇拜现象,反映了历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萨岁女神崇拜的漫长的原始宗教的三个发展阶段。祭祀形制的演变,大致也有相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原始的土地崇拜为中心,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自然崇拜;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土地的自然崇拜转向对祖先的崇拜,开始以“墓葬”的表现形式,以祖先崇拜代替土地崇拜,充分表现了“萨”对侗族社会生活的保护作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用“墓葬”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侗族人民对土地的得而复失和失而复得的经历。
萨岁女神在侗族宗教思想领域里,影响最大,扎根最深,地位最高,威望最盛,是侗族虔诚崇拜对象,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之神。老百姓从前遇久旱不雨,便到萨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正月踩歌堂祭萨,就是为了祈求萨神显灵,驱逐虫灾,保佑农业丰收而举行。侗族对萨岁的祭祀可分下列几种:普通祭:农历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侗寨各家各户到萨堂烧香、敬茶、供猪肉、烧纸钱等。有的村寨有萨堂的田产,设有专人或轮户祭祀,专人祭祀一般由寨里年岁最大或辈份最高的老人按严格的祭萨礼仪进入萨堂每天早晚为萨堂敬香、点灯,祈求萨岁保护全寨人丁清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出行祭:侗族村寨历来有相互集体作客(称“为也”),寨与寨间比赛芦笙的习俗。在集体出寨作客或比赛芦笙时,均到萨堂举行祭祀仪式,求其保佑。战时祭:如遇敌人来犯,全寨有作战能力的男女武装起来,到萨堂举行仪式,求其保护自己,战胜敌人;有的举行象征的军事演习活动,这时全寨男性青年头插金鸡尾毛,身穿绿色衣服、白色裤子,手执枪刀剑哉,戈矛**箭,在一位长者的带领下来到萨堂一一敬茶,再摘下一片万年青的树叶插在自己头上,随即列队肃立场上,静听寨老诵“祭萨词”和《出征款》。念毕,在铁炮和呼号声冲出寨外。有的打排抢,有的放排炮,有的射排箭。这时全寨的男女老少也随之奔出,或放鞭炮,或敲锣鼓,或呐喊助威,形成一种激烈的“战争”场面。当“战斗”结束,“得胜”归来时,领队者们用梭标戳一个草扎的“人头”,表示斩杀了敌人的首领。这时,吹响芦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凯旋归来的亲人。出征的队伍回到萨堂将“人头”挂在萨堂门前示众。全寨青年男女又手拉手地跳起“多耶”舞,唱起赞颂萨岁的踩堂歌。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祭祀时依侗族各地而不同,有的大年初一,三月三或社节,但据说有一年小祭,三年大祭。举行祭祀时,杀猪宰鸡,摆香案、供香、供酒、供肉、烧纸、吹芦笙、放鞭炮,请祭师念诵祭祀萨岁词。大祭时,有的即封寨三天,在寨门挂柚枝叶,严禁生人进寨。期间禁止烟火,全寨都吃事先准备的糯米粑粑和酸菜酸鱼,人们集中在鼓楼坪“哆耶”唱歌,吹芦笙,讲故事,缅怀先祖母的功勋;有的穿着民族盛装聚集在萨坛前面举行盛大的祭祀礼仪,用火镰敲击火石取火,点燃艾火,象征先圣母给侗家带来光明和幸福,然后各主妇将火种带回自家生火煮饭。祭萨第一天有的还要物色两个同年同月生的青年,上山砍两根大小、长度、节疤都一样的竹子挂幡。第二天请寨上60岁以上的公公、奶奶到萨坛边对歌。奶奶们戴竹耳环、竹手镯、竹项圈,头插枫树刺球,据说是为了纪念祖先尚无银币时间的艰苦生活。第三天选一位十八岁的青年爬上高树取一个小木棍堆成的喜鹊窝拿到萨坛起火,然后各户到萨坛火塘接火回家,象征吉祥如意。唱歌哆耶祭:侗族村寨,在农历元月各寨男女青年有互访和赛歌、赛耶的习俗。在萨堂边或鼓楼坪赛歌、赛耶时,首先要哆耶歌颂祭祀萨岁一番,以表示对萨岁的敬意。歌颂萨岁的耶和歌,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曲牌不同而已。
祭萨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民族宗教信仰,在侗族地区人人祭萨、信萨,代代相传。萨岁女神崇拜是侗族原始宗教在世俗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根植于血缘群体本位的家族组织和地缘群体本位的村寨组织。家族组织以血缘个体家庭为基础,村寨组织又是建立在家族组织的基础之上。因此,家族或村寨的全体成员,就自然地组成了信仰萨岁女神的团体。村寨的组织领导者是寨老,音乐和歌唱是心灵的语言,侗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人们的口述史多以“嘎”(al)为代表。侗歌有“嘎”(al)即歌谣、“耶”(yees)即歌舞,再加上“暖”(nyonc)即传说故事、“垒”(lix)即押韵的念词、“君”(jenh)即说唱、“戏”(yik)即侗戏等等,构成了侗族文学的基本形式。“桑嘎”(sanghal)即歌师也就成为了侗族精神文明传承的代表,“桑君”、“桑戏”往往都是当地著名的“桑嘎”。不管在那种侗族文学形式中,都贯穿了侗家人对“萨岁”的崇敬之情,展现了世代传承的以“桑嘎”为代表的智慧和对“萨岁”的赞誉。祭司传承在产生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同时,出现了有别于一般人的祭司。特别是萨岁女神崇拜时,有了掌握经典,通晓汉字记侗音的“侗书”,熟悉本民族历法,成为了专门从事“多滕”的的人,侗语称为“桑腾”(sanghdaengc);有“登萨”(denssax),即祖母之主,意为萨神根基或负责看管、祭祀萨岁神坛的主人。
在侗族的南部地区,每个村寨都建有祭供“萨”的祭坛,而新建村寨或建寨后还未安萨的,以及重建萨屋的村寨.新建萨屋,必须请阴阳师傅来安顿萨的神位。然后在萨屋里,先备好一小堆用以引火的刨木渣,由一名出生年月日时均与当年当月当日当时相同的即所谓“天地同流”的人,在漆黑的午夜,采用原始取火的方式——火镰打击燧石,一次性打击取火,在萨屋里点燃熊熊堂火。这时,早已把火种灭熄的寨内各家各户,到萨屋来接火种,以表示大家都是承继萨的炊烟的萨的后裔。
萨是侗族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女神,有特定的灵山——萨岁山,每个寨子建萨坛都要去那里取一块石头,意为“请萨灵魂”。村村设有她的“神坛”——“然萨”,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祭萨时有吹芦笙、踩歌堂“哆耶”等文化娱乐活动。萨在整个侗族地区侗民中是一位至高无上之尊神,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由于20世纪50~70年代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都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 。萨岁祭典活动几乎绝迹。80年代开始有所恢复。但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萨岁祭典活动已不太热衷,懂得萨岁祭典活动的老人大都年事已高,祭司后继无人,不少村寨的萨坛已不复存在,萨岁祭典习俗濒临消失的危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