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临夏州 > 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擀毡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乡族擀毡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纺织擀制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它先将羊毛、骆驼毛等用热水浸湿,然后加以挤压,用棍棒碾轧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绒粘合在一起,形成名为“毡”的无纺织型毛织品。毡在古代称为“”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用棍棒碾轧制毡的工艺。周代史籍记载:毡,毛也,揉毛或毡。北魏(386—534)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称:“凡作毡不须厚大,唯紧薄均调乃佳。”可见当时毡的制造已较为常见。进入唐代,毡的使用更加普遍,原州(今宁夏固县)、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宁州(今甘肃宁县)、丰州(今内蒙五原县)的鞍毡均闻名西北。据《新唐书》记载,吐蕃国(位于今青藏高原)也以红毡、霞毡著称,并进贡长安。目前毡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宁夏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用途可分为多个品种,其中包括炕毡、坐垫毡、祈祷毡、内围毡(围于蒙古包等内壁)、 毡(围于外壁)、彩色毡(以彩色羊毛擀制而成)、绣活(饰以刺绣)、剪刻毡(按毡上彩色图案轮廓剪成立体状)、火炉毡(置于火炉旁)等。毡还可用于缝制挎包、褡裢、杂物袋等,是西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擀毡是东乡族家庭必备的炕上用品。早在元代至元年间,东乡境内已出现了擀毡工艺,它是由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的。历史上这一技艺在整个自治县境内均有流传,而以龙泉、董岭等乡最为突出。

擀毡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其工序包括选毛、弹松、成形、洗毡等。毛毡的种类有春毛毡、沙毡(山羊毛制成)、秋毛毡和绵毡等,其中以秋毛毡和绵毡为佳。毛毡按大小规格通常可分为四六毡(宽4尺、长6尺)、五七毡、单人毡、礼拜毡等,按颜色则可分为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黑白羊毛混合制成)等。此外,毛毡还可以制成毡帽、毡鞋、毡鞍鞯(垫马鞍用)等。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驰誉西北,深受各族人民及牧区群众的喜爱。正因如此,它在当地成为姑娘出嫁时重要的陪嫁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制毡工艺受到现代纺织技术的冲击,几近失传,擀毡技艺后继乏人,急需保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