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自治县地处北盘江流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棉和蓝靛。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
北盘江流域一带布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低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谷两岸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棉和蓝靛。许多布依族村寨四周的山上都有大片的青杠树林,可为土布制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染料。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流传在关岭县新铺乡、岗乌镇、普利乡、板贵乡、永宁镇、断桥乡、八德乡、关索镇等布依族聚居区。
关岭县境内的布依族先民们自古就生息、繁衍于北盘江流域,过着农耕、渔猎生活。现在村村寨寨都会制作土布,女孩子从小学习纺织,成年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纱车,每年除农忙的两、三个月不从事或少从事纺织外,平时都是白天耕种,晚上纺织、冬闲时间多有终日纺织的。布依族地区还普遍种植蓝靛,作为染土布的原料。
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过程如下:1、纺线。纺线前,先用搓棉板把棉花搓成柱形小棉条。纺线时,先从棉条的一头抽出一根线头,固定在纺车的倒线轴上,然后右手摇动纺车,左手随着纺车的摇动,拿着棉条来回拉动,这样,一个个棉条就被纺成棉线缠于倒线轴上了。2、牵纱。牵纱是将已经纺好的棉线牵成经纱的过程。先在坪地上根据需要织布的长度钉上木桩,一边钉两根,另一边钉一根,然后将十个线团分别穿在牵线机的十个滚动轴上,牵纱时,左手拿牵线机,于两边的木桩之间来回走动牵线,并把线分层套在木桩上,根据需要织布的宽度来确定牵纱的层数,线牵完以后,经过梳理,把每一根线穿在筘上,最后把经过筘的线整齐地裹在裹线筒上。3、织布。织布是编织布的纬纱的过程,织布前,先将牵好的线、裹线筒、筘与织布机的各部件连接、安装好,织布时,织布者坐在织布机前端,双脚轮换踩踏板,控制上下两层经纱的分合,双手根据上下两层经纱的分合,左右丢梭,进行纬纱编织,并左右手轮流拉动筘架,将编织的纬纱扎紧,以保证布的密度。4、染布。染布用蓝靛和青杠树皮做染料,每天早上把布放进已配好染料的染缸中,大约30分钟左右捞起一次,待水滴干后又放入缸里,如此反复数次,直到傍晚时才把布取出,放进清水中清洗、晾干,如此反复染十天左右,待棉布呈深蓝色后,再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将青杠树皮放进锅中,用武火熬,待树皮的红色原料熬出后,把蓝色棉布放进锅中,浸湿后捞出,铺在地面晒干,干后又再浸湿、再晒干,如此反复数次,直到棉布略透红、发光即可。
土布制作采用的所有原料均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棉花、蓝靛和青杠树皮。纺线的棉花和染布的蓝靛都是当地布依族人民自己种植的,青杠树皮则取自于大自然。土布制作从纺线到染布4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由于土布制作工序复杂,许多制作过程难于言表。布依族土布,布料厚实、牢固;其色泽蓝里带青、青中透红,具有独特的风格。用土布制作成的各种衣、裤、裙子、围裙、飘带、系带、花鞋等制品,式样古朴典雅,落落大方,图案花样多,有柳条、格子、斗纹、斜纹等等,具有很高艺术水准。
土布制作工艺水平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其工艺本身,既记录了布依族纺织业的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布依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状况。土布制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其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类手工技艺劳动难以比拟的。这些手工技艺是布依族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生息与共。用土布做成的各种民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反映了古代布依人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土布制作工艺正面临着新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穿本民族服饰,部分还穿民族服饰的中老年人,因为怕麻烦,制作的服饰已开始采用料子布。土布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加上布依族地区大批的年轻人外出经商和打工,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没有人能坐下来学土布制作技艺。土布制作工艺已面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