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上官的狮子表演属于北派狮舞中的“武狮”,是清代中晚期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凤城乡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侯马市志》载,康熙五十年(1712)南上官创办义学时,曾有本村王于镐等人请过狮子舞来庆贺。据老辈艺人回忆,旧时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便舞起威武的雄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上官武狮表演以锣鼓和钹为伴奏,集歌、舞、乐、杂技于一身。所舞狮头系竹篾扎成,皮用染成黄色的羊毛制作。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黄色狮裤和金爪蹄靴,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表现出雄狮的威武雄壮。武狮表演共分为三个部分:首部为“引狮舞”,在鼓钹的配合下,八位引狮郎手持绣球欢快舞动,粗犷豪放的舞步,为后面武狮的出场渲染气氛;中部为“狮舞”,一般每个“引狮郎”逗引一只狮子,八只大狮子张开血盆大口,飞扑跳跃向“引狮郎”奔来,随后是可爱的小狮子翻滚上场,表现了作为百兽之王的威武雄壮。乐队用锣鼓和钹奏出轻、重、缓、急的节奏,鼓声震天,表现出威武和生动的场面;尾部为“登山飞人舞”,场上的方桌和梯子分别代表高台和高山,表演中两只威武的雄狮纵身跃上方桌两角,将“引狮郎”围在方桌中央。“引狮郎”为逃离狮口,不停向上攀登,雄狮也紧追不舍。当“引狮郎”登至最高处时,头朝下沿缆绳滑下,雄狮也从八个方向飞身跳下地面,将整个表演推向高潮。演出过程惊险刺激,险象环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精神风貌。
南上官武狮表演以精湛的表演技艺,粗犷豪放的演出风格和紧张刺激的场面,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