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龙舞是遂宁优秀的民间舞蹈,清明及更早时期,桃子龙舞只限于朝山拜佛和民间祝寿活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初,桃子龙舞开始参加春节期间的街头表演和民间祝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桃子龙舞逐渐走向文艺舞台,成为一种纯舞蹈,但仍保留了传统的朝山拜佛和民间祝寿活动,同时也成为参加庆典盛会中的表演项目。
公元521年,南北朝梁武帝正德十五年,遂州大地上的一座大寺庙被皇帝赐名“广利寺”;其后不久,大约在公元581年至600年间,隋朝的皇帝又给遂州另一座大寺庙赐名“灵泉寺”。随着这两座名寺的兴盛,遂州大地的佛事活动也迅速发展。每年农历二月的香会节、娘娘会,都有四面八方的人涌向这两处寺庙朝山拜佛祈福求寿。而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唱主角的,就是一种叫做“桃子龙”的民间龙舞。伴随着遂宁庙会的兴起,桃子龙便活跃在各大寺庙,成了灵泉、广德两大寺庙的常客。据遂宁县志记载,在明清时候桃子龙日趋成熟。相传,川北一带的“娘娘”会,各家各户均要上庙献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后来将献桃与舞龙两个祈福的活动相结合,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人们将竹编扎彩饰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进行表演1500多年过去,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桃子龙”已经成为了遂州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
表演时,一般由一人持宝戏龙,一人举龙头,一人举龙尾,6名男子各持一节桃子龙身舞动,另有8名女子拿两朵“云彩”于龙身两侧逗引,这样富有特色的套路将桃子龙的柔美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船山桃子龙已经成为遂州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人们在传承的同时也一直在创新桃子龙的表演模式,从几个人耍,发展到几十人几百人都可以耍,但表演还是遵循舞蹈原生态的八个套路,包括 “玉女献桃”、“桃龙出宫”等。通过8个富有特色连缀而成的套路将桃子龙的柔美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与其他龙舞确有诸多不同的地方,参与者更多以女性为主。以前是采用锣和鼓伴奏,现在加入了音乐的旋律伴奏,更加动听,更加有舞动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桃子龙的舞技有逐步的提高,逐步的创新。
与一般舞龙表演不同,船山桃子龙的龙躯由一个一个桃子组成,桃子之间各不相连,桃子龙也因此被称为“脱节龙”。在龙头的引领下,表演者统一动作,往来穿梭,“脱节龙”展现出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之势,正如民间俗语所言:“桃子龙,各耍各,穿来穿去脊连着。”
20世纪90年代初,船山区文化管彭科锐老师作为当时的传承人,带着自己亲手所做的桃子龙道具奔赴北京参展,并荣获三等奖。此后,桃子龙便在遂宁家喻户晓,受到男女老少热切欢迎与喜爱。桃子龙传承人李贤林一心想着要将桃子龙的制作工艺与其表演套路完整保存下来,并将桃子龙舞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更是希望将桃子龙走向国门,把它发扬光大,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真正引导了公众对民间文化遗产审美价值的关注与认识。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