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宿豫区

苏北琴书

苏北琴书

一、简介

苏北琴书亦称“打扬琴”或“打蛮琴”,是以宿迁方言说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1821年)形成于宿迁一带,并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广泛流布于苏北宿迁、淮安、徐州、连云港以及皖东北、鲁东南等地区。

苏北琴书属板腔体,分1人、2人或多人说唱,乐器有坠胡、扬琴和木板,唱腔优美、音乐和谐、说白自如,其代表数目达100多部,曾先后出版发行唱片5000万张,磁带3000万盒,VCD光盘4000万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二、历史沿革

苏北琴书亦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苏北琴书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清道光年间,形成于宿迁地区,当时称为“打扬琴”。到同治年间较有影响的琴书艺人是李义成。据《中国曲艺杂志、江苏卷》、《淮阴市曲艺志》和《宿迁市曲艺志》记载:李义成幼年自安徽流浪到宿迁皂河定居,以唱民间小调为生。“打扬琴”形成后,他在苏、豫、鲁接壤地区流动演唱,颇有名气,并在这一地区广收徒弟。据八十六岁的老艺人王修珠述说,李义成一生共收一百多个徒弟,其中较有名气的有宿迁县的李道生、许广才、庆廷年、泗洪县的陆成金、陆成银等。

清光绪二年,琴书艺人在宿迁县皂河镇西王春圩设香堂,创门户为柴门,订门规、设字号(字辈),其字辈号为“道清通玄静,远长守太清,忠礼智诚信,何教永元明”二十个字。推李义成为堂皇主,尊称教主。光绪末年陆成金、陆成银兄弟因与老师李义成不和,不受其门规约束,跳出柴门,自创门户为陆门,从此琴书分为柴门与陆门两大门派,固宿迁地处北、泗洪在南,则有南、北门之称。

“扬琴”形成后,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和发展,北向山东,西向安徽,东向淮阴、连云港等地区。此时宿迁地区苏北大鼓书已经盛行,北方评书也不断流入,“打扬琴”艺人单靠初时的小节目已不能维持生存,他们开始演唱长篇书目,有李义成等艺人根据乾隆年间发生在宿迁东关口的真实故事编演的看家书目《打蛮船》。以及后来出现的《王天宝下苏州》《李双喜借年》《张秀才赶考》《金镯玉环记》等30多部长篇书目。从此群众称之为“扬琴书”。

抗战前,苏北琴书的长篇书目发展到60多部。在唱腔上也由曲种形成初期的单调“凤阳歌”发展衍变成固定的“四句牌”、“二板”“垛子”等唱调,后来在“四句牌”中又吸收了“银钮丝”“淮红调”等曲调,发展成“四平调”和“悲调”,二板中揉进了“扬柳青”“穿心子”“莲花落”等曲调。在演出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脚梆”发展成二人或三人搭档演唱,且大都是男女搭档,俗称“鸳鸯档”。

抗战爆发后,一些苏北琴书艺人南流,宿迁的余有亮、张明爱、张振业、泗洪的郑天勤和宿迁闻名一时的余家三姐妹“余凤美、余素英等到南京定居演唱,高德山、韦怀栋等到上海定居演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间琴书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很重视,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发证演出,1952年宿迁成立曲艺协会,1961年改为宿迁县曲艺队。1955年到1961年宿迁县文化科先后举办四期琴书培训班,招收培养了一批新学员。并编演了《借驴》等20多部新书目,改编上演了《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等20多部现代书目。演出形式也从长期“摆地摊”走上了舞台。

1957年举行的全国曲艺调演中和曲种普查中,原师承于宿迁苏北琴书的各地琴书都以其所属地区而命名,鲁南则称山东琴书、皖北则称安徽琴书,徐州则称徐州琴书。从传承谱系中可以看出,到20世纪80年代,徐州、鲁南、皖东北一带琴书艺人系宿迁第一代琴书艺人李义成的传人。另据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斌《吕剧音乐研究》中记载:琴书最初流行于淮河中下游,1886年诸城县艺人朱西太到江苏宿迁学艺,带回了《洞宾戏牡丹》发展了山东琴书。由此可见,山东琴书也源自宿迁的苏北琴书。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曲艺组织恢复,苏北琴书又获得新生,并出现一个辉煌时期,1983年,宿迁县有职业琴书艺人68名,非职业艺人80多名。其演唱艺术也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原有的唱腔基调上揉进了淮红戏、吕剧、泗州戏等部分优美唱腔,倍受群众欢迎。在多次政府举办的文艺调演、会演比赛中获奖。

三、演唱风格

苏北琴书是用宿迁方言演唱,又说又唱,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形式,单口俗称“单脚梆”即一人表演、自拉坠胡,脚踏木梆击节伴奏。对口为二人搭档演唱,一人拉坠胡,一人击琴打板,对口说唱。群口即一人敲琴打板,两或几人拉坠胡,有时用上京二胡,对口演唱。

句式结构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十字句中三、四、三称正十字,三、三、四称反十字。其表演特点有:起角色、伴以“花腔”,说白讲究抑、扬、顿、挫,喝、顿、缓、急、高、低、起、伏,在演唱进入角色时,演员常用辅助动作增强感染力。除此之外,花板和打花舌是苏北琴书演唱的鲜明特点。

四、音乐形式

苏北琴书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主要曲牌凤阳歌、银钮丝、穿心子、莲花落,艺人在演唱过程唱腔逐渐发生流变,到清末民国初年已形成固定的唱腔,四句牌、垛子(快流水)二板(慢流水)悲调(哀怜口),四句牌一般是四转头,有时根据情节,中间采取顿句不拖腔,成六句或八句转头,二板和垛子一般是上下句,一段唱词一气贯下,到结尾时拖腔。

其伴奏乐器有:坠胡、扬琴、木板,主要乐曲有大八板、小八板、悲曲、过门。过门变化较大,随着演员的唱腔变化和情节变化,有长有短,琴书伴奏乐的特点是伴奏时坠胡的上下把位滑动幅度大,尤其悲调伴随演员的唱腔催人泪下。

五、代表作品

苏北琴书的书目(曲目)较多,且以长篇为主。在曲种形成初期,艺人以演唱小书段为主,为了生存逐渐向长篇大书发展,仅宿迁县琴书艺人,在1990年统计,琴书书目有190多部,其中段子(短篇节目)60多个,“单巴棍”(只能演一场的中篇)30多部,100多部长篇大书,有的一部大书能接续演50场,150多小时,一般一部书都能演10至20场。

现有《贤女告夫》(《打蛮船》、《白绫记》)、《旋风案》、《五梅反唐》、《八虎平西》、《九死还阳传》、《金镯玉环记》、《张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等30部长篇传统书被制成唱片、磁带、VCD出版发行。其中:唱片500个片目,计发行5000多万张,磁带1000小时,计发行2000万盒,VCD光盘2000万张。

六、传承状况

苏北琴书敬邱祖,跑字号为“道沭通玄静、远长守太清,忠礼智诚信,何教永元明”,分柴、陆两大门派,第一代传人为李义成(创立柴门),二代传人为李道生、许广才、庆廷举、陆成金(创立陆门)、陆成银。

因苏北琴长期演出是赶集摆场,流动性大,在演出过程中流动收徒,宿迁、徐州、淮阴、连云港、安徽北部的泗县、灵璧、嘉山、宿州地区和鲁南的临沂、苍山这一广大区域的琴书艺人统属柴陆两大门,跑腿字号相同。

随着琴书艺人不断流动,苏北琴书也随之向更广泛的区域延伸,宿迁的李四、余守亮、张振业、郑天勤、余凤英、余素英等到南京定居演唱,高德山、韦怀标到了上海演唱定居。新中国成立后,余素珍进入合肥曲艺团,崔金兰调入南京曲艺团,韩振胡、曹月英进了安徽肖县曲艺团。他们分别将这一曲艺形式带向各地,并不断发展。目前,宿迁本地的琴书艺人主要有第六代的张银侠、张金侠、陈绵荣和第七代的唐玉侠、周银侠等。


下一篇:沭阳工鼓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