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推杆,羌语称“无勒泽泽”,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进行的角力比赛项目。通常在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举行,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主要流传于阿坝州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地区。省政府2009年7月13日第二批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羌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相传一千多年以前,迁徙到岷江上游一带定居的古羌人,受到外族戈基人的侵犯,为了抵御强敌,羌人特组织了一批精明强壮的青年男子前往迎战,所有出征的武士都手持长矛,在战场上个个都奋不顾生,英勇杀敌,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保卫了羌寨族人的安全。为表彰突出的勇士,寨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在庆功会上,年轻美貌的姑娘为保卫家园安全的英雄们献上美酒时,英勇的武士们却相互推让,谁都不愿意表白自己的战功。为了确认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给出了一个主意,将长矛的矛头取下,又两名武士各执矛杆一端使劲往前推,轮流进行角力较量,以力气大者定为最大的勇士,寨中的姑娘依次向胜利者敬上咂酒。从此,这种角力比赛活动变世代流传,演变成一种羌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现在,推杆成为羌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逢年过节以及婚庆、丰收等喜庆的日子都要举行这项活动。
推杆活动,只需用一根3至5米长、手臂一般粗细的木杆或竹竿,中间系布带或绳子为标记;在两丈见方的平地上划三条等距约50至60厘米的线即可进行。
传统的推杆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推杆,羌语称“无勒泽泽”,参与人数为两人或多人。比赛前,双方相对持杆站于两边界线,杆上标记与中线相应。比赛时,守方紧握杆的一端,夹于双腿间,攻方则手持另一端相向用力前推。攻守双方必须保持木杆的水平,不能上下摇摆或忽然猛推。以裁判员击掌五次为准,攻方必须将守方推出线外两尺的地方就算获胜,否则被判失败。整个比赛,攻守双方交换位置,实行五局三胜制。第二种是仰卧抱杆起,羌语称“无仑什比都余”,参与人数为2至3人。比赛时,参赛者把木杆一端抱至胸前,身体呈仰卧状,腿弯曲;杆的另一端设有两名压杆者,将杆端压住,不能松手,然后抱杆人动作规范地做起身运动,反复多次,直至无力起身为止。胜负以次数多少为定。这两种传统的推杆形式,现都已列入我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的传统表演项目。推杆活动的裁判员是由寨中的长者或有威望的人担任。比赛结束后,姑娘们抬出一坛坛醇香的咂酒,首先向胜利者敬上一碗,然后众人用竹管吸饮,以示庆贺。年复一年的推杆活动,使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再创了转杆、扭杆和爬杆等形式,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情趣。2008年8月8日,羌族推杆作为我国民族风情的展示节目之一,进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垫场演出。
羌族推杆无固定的师承关系,通常在民间活动中自然习得。
推杆是羌族人民在逢年过节以及婚庆、丰收等喜庆日子举行的游艺、竞技活动。推杆形式多样,简单的器具、简单的场地要求和易于掌握的技巧,使群众参与性很强。
羌族推杆历史久远,它的产生与羌族的历史经历有着极深的渊源,因而它对羌族的历史、文化极具研究价值。同时,羌族推杆是羌族人民在逢年过节以及婚庆、丰收等喜庆日子举行的游艺、竞技活动,这一群体性的活动,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推杆是一项“互推”、“互顶”、“一攻一守”得角力与技巧的较量,对需要参与者具有力量、耐力技巧等素质,因而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2008年8月8日,羌族推杆作为我国民族风情的展示节目之一,进入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垫场演出。展示中充分体现了刚遭受汶川特大地震打击的羌族人民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及媒体的高度评价。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