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

余姚犴舞

犴舞是越地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根据《四(泗)门谢氏二房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中记载,舞犴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说明余姚犴舞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余姚犴舞具有流传古老、形象独特、传播较远、舞法独特的显著特征。

犴舞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静态图腾阶段,秦以前皆属于此类,二是初动阶段发展于秦代,三是有阵有法、可舞可逗阶段,形成于明代。

犴源于古犴,与龙相象,头、身、尾共七节,头似狗似狐,无鳞片。犴舞由犴、犴珠、犴令旗、犴字旗、五色长杆旗等道具组成,犴身长约15米,由头、身、尾7节组成。犴舞队员在锣鼓和招军的伴奏下起舞,其阵法有拉场、吃珠、转身、三跳、进桩、串阵、甩尾、收场等八个阵法组成。其中“三跳”是犴舞特有的一绝。犴舞动作粗犷、场面壮观。从舞蹈语汇来看,犴舞是围绕祈神、求神、娱神的思想为宗旨进行的,它是一种“俏神”的拟态和演绎,具有我国传统美学中“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统一性。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一个文化代表团访问日本时,看到了由东道主安排的犴舞表演,对方言明这种犴舞起源在中国,是从中国浙江一个叫张村的地方传来的。后经多方查实(见2006年1月10日青年时报网——《南方龙舞——犴舞的前世今生》一文),确定张村就是今天的余姚市泗门镇东蒲村的张家。1984年,在开展民间舞蹈普查时,余姚市文化馆普查人员发现了犴舞;1991年根据老艺人的回忆,重新制作并恢复了犴舞。犴舞由于起源古老,地域性很强,舞法独特,面世后引起了专家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浙江日报、浙江中新网、中国青年时报等纷纷予以报道。有关省内专家也专程来到犴舞所在的张家村拜访犴舞老艺人张申裕。它的古老,为研究考察当时当地的文化生存环境和生存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一人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