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历史悠久,文化兴盛。扎根于这块古老土地上的民间吹打,更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从上虞出土的春秋陶扁钟、汉六朝的埙、五谷瓶上堆塑乐俑及青瓷谷仓上的弹瑟堆塑俑等文物,都见证了上虞民间吹打久远的历史。
早在汉代,曹娥江上赛龙舟,以鼓乐协调节奏,鼓舞士气。曹娥之父曹盱即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曹娥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虞民间吹打不断丰富发展。南宋已较盛行。明、清日趋繁华,达到鼎盛,这是上虞民间吹打的成熟时期。
上虞民间吹打乐形式多样,特色纷呈。其组织形式称为“十番班”。上虞县志载:“迎神赛会中的鼓吹之人为‘十番’”。“十番”者就是“用十个手指头翻动”的意思。“十番班”演奏的人数可多可少,从六七人到十五六人不等。演奏乐器以唢呐、招军和锣、鼓等打击乐为主,锣、鼓等打击乐也与丝竹为伍,组合成“细吹细敲”等演奏形式。演奏的曲牌称大敲,或十番锣鼓,俗称吹敲。有龙船大敲棚、背敲棚(小敲棚)、细吹细敲,婚丧寿庆吹敲、锣鼓乐、道士吹敲等多种形式。
大敲古朴雄壮,粗犷奔放,热烈浑厚,装束精美独特;细吹细敲,古朴清新,细腻抒情,文静幽雅;婚丧寿庆吹敲,短小活泼,精致清韵,喜乐稳重;锣鼓乐,节奏丰富,音色浑厚,奔放激越;道士吹敲,古朴清绮,宏厚凝重,纯净玄渊。十番锣鼓多在迎神赛会、斋堂坐唱、婚丧寿庆等场合演奏。根据地域分布、演奏场合、演奏形式、乐队组合、装束道具等的不同,又各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表演手法。
上虞吹打主要代表曲目有:《花二场》、《文武辕门》、《噶嗒志》、《大敲》、《步步高》、《搜轿吹》、《马上吹》、《拜笛》、《花烛吹》、《行路调》、《太极祭祀》、《扬州》、《调龙》、《三敲》、《水底鱼》、《干打》、《五场》、《春、夏、秋、冬》等。上虞民间吹打的优秀曲目有24首被编入民器集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虞民间吹打不断发展,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上虞民间吹打,自八十年代开始,连续二十余年,分三个阶段,开展了持续的保护工作。1998年上虞市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1999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新世纪初,“上虞民间吹打”被列入浙江省民间艺术保护工程。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