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 > 青县

李氏迷踪拳

李氏迷踪拳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氏迷踪拳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县是片神奇的土地,古来兵家必争,镖客武师云集,人民勇敢强悍,习武风盛,武乡声远。1992年沧州被国家命名为武术之乡,青县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青县流传的二十多个拳种中,李氏迷踪拳是主要拳种之一,很具青县特色。关于此拳的创立和流传,没有史料记载,只有历代拳师的口传,基本的说法是“此拳出自少林,由达摩首创”。后有拳术奇人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并予以充实和发展,形成一套拳术,因那时把武术叫武艺,因而称“迷踪艺”,在寺内传播的同时,传到社会上。在后来的传流中,又有武术贤才(姓名不详)将道家的阴阳八卦理论吸收进来,为拳术基础,在内容上也有新的发展。使迷踪拳成为释、道并存,理论技术完备,特点突出的拳种。可见,此拳虽源于少林寺,具有少林拳术的一些特点,但又超出和区别少林拳术。

此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丰富完备的,是众多门人共同发展的结晶。宋代时,周侗、卢俊义、林冲均是此拳的顶尖人物,也是此拳艺的宏扬者。清代时,在社会上广传此拳首推孙通。孙通,字季宽,山东泰安人,嗜武如迷,曾在少林寺学艺数载,广访社会名师,精于多种拳术,其中迷踪拳艺达炉火纯青,被人尊称“万能手”和“游侠”。青县的迷踪拳就是他于清乾隆年间云游东北、途经青县时首传的。此后,此拳在青县传播开来。

现在由李玉川继承三代家传和师传,经长期反复研练、整理和规范,已形成理论和技术体系比较完备。古老而优秀的拳种,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而名扬海内外。此拳自清乾隆年间由孙通始传青县后,已流传近三百年,代代相传,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战争形势的影响,青县习练此拳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县练此拳的村庄有二十多个,人数达上千人,曾涌现出有“镖神”称号的张金堂、有“铁胳膊、铁巴掌”称号的刘宝祥及在军队任教、保镖的多位武功高手。

李氏迷踪拳理论技术完备,内容很丰富。此拳有六大含义:动如箭出,疾若闪电;隐含骤发,动之无形;出手三招,刁钻古怪;刚柔转换,发力暴猛;变化多端,技法无常;虚实并用,攻守合一。由此,在与人交手时,发招进击,往往出乎意料,使人摸不清来踪去迹。故曰“迷踪”。

此拳有“八句六十四字真言”为习拳要诀:内存八意:惊、急、狠、奋、摧、勇、暴、威;养修八气:元、大、谷、真、宗、营、卫、中;精练八法:手、眼、身、步、提、顿、开、合;身练八功:气、力、内、外、软、硬、轻、重;外表八力:惊(弹)、抖(放)、旋(钻)、缠(裹)、挣(二)、冷(脆)、连(随)、捋(拽);体展八技:猝、闪、连、拦、迎、变、巧、破;技显八器:头、眼、肩、肘、手、胯、膝、脚;融贯八决:靠、抱、粘、拗、顶、捋、提、缠。

此拳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套路,分徒手和器械单练和对练套路。徒手单练套路有迷踪拳架子、迷踪拳弹腿、迷踪拳练手、迷踪拳一至三路、迷踪艺、迷踪五虎拳、迷踪看家拳等等;对练套路有八折、进拳和擒拿手等。二是-,分为健身和技击-。健身-有桩功、周身活动功、周身按揉点穴功、周身拍打功等。技击-有桩功、拳术劲力功、周身靠打功、铁头功、铁臂功、铁掌功、铁腿功、轻功、千斤力功、点穴功、卸骨功等。-共有五十余种。三是技击及单操功夫,这是迷踪拳的核心内容。技击有一百零八技法,分为天罡三十六技法和地煞七十二技法。天罡三十六技法是人体周身主要部位的三十六种基本技法,有八大手技法、六大脚技法、六大肘技法、四大肩技法、四大胯技法、四大膝技法、四大头技法。地煞七十二技法是全面而系统的包括打、踢、摔、拿在内的具体技法,有二十四连珠炮绝杀法、二十四快速打摔法、二十四擒拿打破法。

现在,此拳在青县已传到第七、八代,武林精神,但以李玉川等人为代表的传承人们为继承传播此拳也一直在笃行着,奋博着,且已出书录碟,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此拳在青县民众中广泛传播和练习,不仅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活跃了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而且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对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下一篇:杨氏青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