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 > 富平县

宫里石刻

宫里石刻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里石刻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里石刻是陕西省历史悠久的地方雕刻艺术,发端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已具相当高的水平。汉末和魏晋时,又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时代,京城宫苑的建筑装饰,名人骚客的书画刻制,帝王将相的棺椁石碑碣,又刺激宫里石刻大兴。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名叫赵信,曾带200多名石匠进京做活,留下大量名胜业迹。明清以来,宫里石刻走向地方民间,于是石碑楼、石屏风、石碑、拴马桩、柱顶石、供桌、香炉、石羊、石马等等,真乃石用化了。到民国初年,出现了石刻精品,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作为一种地方民间雕刻艺术,宫里石刻首先当属石料驰名。其石质细纯,色泽墨青,清脆悦耳,被称为墨玉。再是工艺精湛,纯属手工,世代石匠都有“拿手活”和“绝活”,传承过程中往往“留有一手”。石匠学艺全凭悟性,图精学艺,不露声色。因而工艺无文字记载,只知工艺的三大类形是线雕、浮雕和圆雕。

凤凰山南麓的南陵、北陵、桥北、三凤、凤西、涧头等10多个村子,世代相传着石刻工艺,许多户为石刻世家。但是,宫里石刻的传承谱系却在清光绪年间方见端倪。王家村的仇智林、南陵村的刘生荣、南陵赵堡的赵智奇、刘来富、杨家林为宫里石刻的“五虎上将”,也是各俱技艺特色的五大谱系,均颇具成就。

宫里石刻工艺表现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观、大方、结实的特点。如门墩、柱顶、拴马桩、碾子、碌碡、石槽、臼窝等等,各有造形和图案,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表现在陵墓、桥梁、牌楼、碑碣、造像等专有技术上,具有精湛、逼真、传神的特点,气势恢宏,世代称奇。

历史渊源

宫里石刻工艺的发端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到秦始皇时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史记·秦本纪》载,公元前212(始皇35年),强迫囚徒10多万人,修阿房宫和骊山陵,大量开采富平石材。至20世纪80年代,经始皇陵考古大队在武家庄发掘出的石材加工场遗址证实,其石制品做工特别精细,工艺特别高超、造型特别美观。

汉未和魏晋时,宫里石刻又有了很大发展,在汉太上皇陵、汉茂陵、霍去病墓等古迹中,均可见宫里石刻的印迹,富平县的石刻文物中,有魏晋南北朝造像碑10多通。

隋唐时代,富平属京畿之地,京城宫苑的建筑装饰,名人骚客的书画刻制、帝王将相的棺椁石碑碣;又大大刺激了宫里石刻的大兴。今可在富平定陵、元陵和蒲城桥陵、泰陵、惠陵等地看到许多宫里石刻文物,如石椁、墓券、朱雀、华表、碑碣、墓志、石狮、石人、石马、独角兽供桌等等。

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石匠,名叫赵信,被朝廷命为陕西行省提刑扎,领石匠提领,带200多名石匠进城(今北京)做工六年。这些石工在孔庙、广济寺、香山寺、碧山寺,碧云寺、万寿兴国寺等,留下了大量名胜业迹。经考,其石材多产富平,其工艺出自宫里石匠之手。

明清以来,宫里石刻走向地方民间,趋于实用和大众化了。经济文化较发达的集镇、大堡子和大户人家,讲究装饰,于是石碑楼、石屏风、拴马桩、柱顶石、供桌、香炉、石砚、石枕等等,真乃石用化了。诸如明代万历初年的《温惠石桥碑》、清代庄里的《永润里广惠渠记碑》、美原的《重修顺阳渠碑》等等,更赋予石刻工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著名的扬州八怪郑板桥所书“难得糊涂”也几经周折,在富平找到镌刻高手,以至流传后世。

民国初年,一些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同宫里石刻高手联谊,出现了一些石刻精品。如《赵师善墓志》、《辛亥丙辰两战役阵亡之烈士陵园碑》、《圹记诗碑》、《张中将义安墓志铭》、《威将军胡笠僧墓志铭》、《胡太公墓志铭》等以及后来的《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东四团团总杨昌年功德碑》等,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新中国成立初,宫里石匠刘生亨给延安张思德墓刻制了毛主席亲笔的为人民服务碑。刘积贵、刘英贤、刘云健等人在兰州烈土陵园、淳化爷台山烈士陵园刻制的纪念碑20多通。刘英贤为省历史博物馆复制了《合阳令曹全碑》、《二王法贴》,均受到专家好评。

20世纪70年代,宫里石刻进入一个0期。其工艺产品风靡一时,出国参展。新世纪以来,规模又不断扩大,出现了机械化、专业化经营。

基本内容

宫里石刻工艺是石雕的典型代表。

石刻工艺取决于石料的精密程度。

石刻工艺的基本程序有:

1.选料和采料:选石以山势和石的天然形态为基础,挑其直纹、少瑕和质细的,用铁錾顺纹凿沟掏窝,再插入铁锲用力向外张,石块即可顺纹路取下。大块的数丈,小的也尺把。

2.取坯:石匠面对石料,或以材取形,或以形取材,把石料加工成毛坯。多取为方锭和方形或长方形条块。

3.按石刻工艺的三种类形,线雕、浮雕和圆雕,确定加工工艺:

线雕:①抛光料面;②将所雕作品拓于或直接写、画石面上;③初雕:④细琢;⑤抛光。

浮雕:①底坯制作;②将轮廓图拓于坯上;③初雕;④去荒料;⑤镂空;⑥细琢;⑦抛光。

圆雕:①以方取圆;②去掉荒料;③初雕;④细琢;⑤抛光。

基本特征

1.原料特征:

富平北陲的乔山山脉支系,横亘100多里,面积360平方公里,石灰石藏量数千亿立方。世代的沿山一带百姓,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工具,进而发展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种。

这里的石质细纯,色泽墨青,清脆悦耳,被称为青玉(也称墨玉),因而驰名古今。

2.工艺特征:

①真正的石刻工艺纯属手工操作;

②历代石刻名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活”和“绝活”传承过程中也往往留一手,因而为石刻工艺涂上神秘色彩。

③历来的石匠学艺全凭悟性,在眼看、心记、手勤的过程中,图精学艺、不露声色,方能学到真本事,因而从古到今石刻工艺无文字记载。

④石刻工艺很早以前多为世家,随着家族的兴衰,多形成技艺断代。

3.产品特征:

石刻工艺表现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观、大方、结实的特点。如门墩、柱鼎、拴马桩、槌布石、碾子、碌碡、石槽、臼窝等等,各有造形和图案,一朝一代地传了下来。

石刻工艺表现在陵墓、桥梁、牌楼、碑碣、造像等专有技艺上,具有精湛、逼真、生神、气势恢宏的特点,世代称奇。

主要价值

1.文物与考古价值:

宫里石刻的2千多年历史,为无数石刻文物所证明。富平县的石刻文物中,有魏晋南北朝的造像碑10多通;三原县的唐高祖献陵,礼泉县的太宗昭陵、乾县的乾陵、富平县的中宗定陵、代宗元陵、蒲城县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让帝惠陵以及散布各地的《李勋墓》、《李靖墓》等文武大臣和众多太子公主墓,都有富平宫里的石刻文物,对考古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文化与艺术价值: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属富平宫里石匠所刻的石碑就有40多通。

王羲之的《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柳公权的《玄秘塔》、岳飞的前后《出师表》等精品书法及富平高君诏刻的书画作品《关中八景》等广布久传,与它们之石碑有极大关系。

古之庙、堂、楼、亭饰物、人物造像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石刻造型,无不-着艺术神韵,为今之所不及。

3.工艺与科技价值:

石刻工艺的神秘色彩预示着它的科技含量和工艺价值。包括采石取料的粗活在内,都有内在的窍道。尤其是精雕细刻,既有外省之功,又有内悟之秀,真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决非“现代化”所能取代的。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工艺科技遗产。

4.经济与开发价值:

宫里石刻在该镇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7066万元,占全镇经济收入42.2%。凤凰山前各村从事石刻的劳动力已多达80%以上,一些村形成拳头产品,不断吸引着外商,一些村出现采料,运输、加工一体化的专业户。

相关器具与制品

宫里传统的石刻工具有粗活、细活两大类:粗活类有手锤、大锤、錾斧、錾头、钢锲等;细活类有字板、平刃刀、凹槽刀、韭叶九、铲刀等。其他工具有曲尺、直尺、卷尺、墨斗、画刺蜡铲、拓包、木槌、撬杠等。

主要制品有碑碣、牌楼、造像、石桌、石鼓、石狮、桥栏以及生产生活用柱鼎、碌碡、门墩、阶条、臼窝等。




下一篇:澄城砂器烧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