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等西南部乡村,至今仍保留着一个最古老、最隆重、最热闹的壮族民间节日——“龙垌”。
“龙垌”是方言土语。“龙”是“下”、“下去”、“出去”、“去”、“到”的意思;“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较宽阔的田地,二是指行政区划地名——一般专指当地人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龙垌”表示“去”到“垌”那地方了。起初,龙垌的活动项目以祭祀求神、请灯祈福为主,比较单一。后来新增了舞狮跳桌、山歌对唱、聚客共餐、拔河球赛、杂耍表演和物资交流等。这些活动项目不管是旧的还是新的,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场所:庙!庙是这些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因此,我们可以说,龙垌就是庙会,或者说龙垌是从庙会衍化过来的。
天等的先民们历来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这些信仰崇拜成为大众认同的神秘力量。所以各地每年都要搞一两次较大型的祭祀祖宗-活动。例如祭祀“公土曼”、“犒那”、做斋打醮、“游菩萨”(游神)、拜潭求雨,还有一系列春祈秋报庆典活动,名堂相当多,兴师动众,声势浩大。这些仪式都要在庙里举行,自然就形成了隆重的庙会。再后来,祭祀活动越搞越大,庙的地方太窄容不下太多人,就把整个活动转移到庙前较宽阔的田垌中进行。这样,“赶庙会”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俗称为“龙垌”了。
庙会不管祭天祭地,祭神祭人,仪式都基本相同:醮坛中心,旛旌翻飞,神条飘舞;香烟缭绕,烛光摇曳;爆竹阵阵,声若滚雷。供桌上摆满鸡鸭猪羊三牲熟食、糍糢点心、茶果宝帛——几乎当地所有特色佳品,都拿来展列于供案之上。道公诵咒念符,狂蹦乱跳;巫婆盖头遮面,演唱巫调;庙会理事们紧跟道公,亦步亦趋;吹“比别”的汉子鼓起两个圆嘟嘟的腮帮子卖力地鼓吹……那场面,非常壮观,也非常热闹。周围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来观看热闹的人群。
信息来源:天等县人民政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