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崇左市民俗文化

崇左市十大民俗文化

农历二十四节气(壮族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崇左等。这些地区每年都很重视这个独具特设的节日,对这个节日的热情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少群众特意从县城或其他乡镇、外县驱车赶来参加霜降节,车水马龙的车子把街道堵得几乎水泄不通。她说,老师告诉她们,霜降节是家乡最值得骄傲的节日之一,是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应该关注和传承这项民间活动。山歌比赛……[详细]
打榔舞
  “打榔舞”是广西天等县的一种壮族舞蹈,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传于世已经有1391年的历史,是居住在天等地区的壮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为酬谢天公地神赐予的福泽,并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其舞以打“榔”为表现形式,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为表现内容,以当地民间习俗节日为活动时空,具有古朴典雅,节令时令,休闲娱乐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当地壮族人民所喜爱。“打榔舞”主要道具为木榔,是用一根长约六尺、直径二尺的大木凿制而成的大木槽。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壮家木榔壮人敲咧,振臂挥杵敲起来啰……”,当《打榔舞》的音乐响起后,每人用一米多长的木杵有节奏地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动作……[详细]
大新山歌“诗三句”
  大新县“诗三句”始自唐代的大新(时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盛极许多朝代,20世纪30年代从雷平、恩城、宝圩、振兴、堪圩流传入板价村一带传唱至今。自古以来,这里的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以歌会友,以歌抒 感。到1958年的“大跃进”、“大饭堂”时期,有人认为“赶歌圩”是妨碍生产,就把“歌圩节”禁了。紧接着的“文革 ”年代,山歌作为“四旧”在“横扫”之列。一禁一扫,冷落了二十年之久,1978年以后才得以恢复。2000年,由于“诗三句”所在地域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大新县党委、政府把“诗三句”和大新县旅游业挂钩起来打造成为知名品牌,现在“诗三句”在国内、港澳地区影响极大,已成为大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诗三句”属抒情山歌,壮语“诗腾文”(白天对唱)每句三首,前后押韵,每……[详细]
宝圩壮族侬垌节
  宝圩乡位于大新县西南部,距县城51公里,县內与雷平镇、堪圩乡、硕龙镇接攘,县外与龙州县的金龙镇、逐卜乡毗邻,533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总人囗为18625人。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民风淳朴。古朴的短衣壮就生活在这里,其民俗风情浓郁,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看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版块。宝圩“2.19”侬垌节由来已久,有史记载,嘉庆十五年1811年由一位刘姓广东人传到宝圩来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那时起,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这一天,宝圩街都举行隆重的节前祭祀仪式—抬观音游街。游街活动准备工作是从农历2月18日早上8点开始,先是宝圩街舞龙队前往观音山脚下恭请观音下山,接着山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洗手净身后……[详细]
短衣壮
  上甲社区位于大新县的宝圩乡,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由两个行政村组成的传统社区,因民国时期曾在此设“上甲”五村而得名。上甲的居民多为农姓,是自称为“布侬‘的壮族支系,但是在他们的民族意识中却自认为是苗族,上甲人内部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与周边的壮族相比,语言和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上甲人与周边的壮族一样,世代从事农业生产,除了种植水稻外,也还种植棉花和各种蔬菜等农作物。棉花是上甲人种植的传统作物,以前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织成的。上甲人种植的棉花中,有一种颜色为淡褐色的彩棉,这是上甲人对棉花的自然变异品种进行人工选择的天然彩棉,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彩棉的种植之所以廷传不断,是因为彩棉在上甲人的生活中有特殊的用途,即用以制作丧服。丧服由头饰、上衣和裙、束带组成,是上甲人服装的传统式样。因为彩棉主……[详细]
咘龙村“三圣”巡游节
  农历二月初三为雷平镇咘龙村“三圣”(即相传的关帝、北帝、文帝)巡游歌圩节。这天隆重举行“三圣”巡游歌圩节活动,因活动富有民族特色,吸引了崇左、龙州等周边县市及本县数万名群众慕名前来观看。其主要活动有:一、“三圣”巡游活动“三圣”巡游活动是为纪念“三圣”到该地视察民情而举行的巡游纪念活动。巡游活动一般安排在当天的上午,由本屯选出的四十名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仿古代皇帝出巡的盛况。首先,参与巡游的人员到“关帝、文帝、北帝”塑像所在的庙堂集中,在法师的安排下,供奉上祭品,经过十来分钟的宴请仪式后,把“三圣”请上了花轿。接着巡游开始了,一路上,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舞狮舞龙,口吹笙箫、敲锣打鼓。其次,在村里举行膜拜仪式。各家各户也在自家门前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供品,见到巡游队伍经过自家门前时,自觉……[详细]
崇左花朝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详细]
大新高腔山歌—诗雷
  大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东西界崇左市江州区,东北临南宁市隆安县,正北与天等县接壤,西北接百色市靖西市,西邻龙州县,并与越南接壤四十多公里。2006年底全县人口近36万,其中壮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居住在大新县境内的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山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论是村头小憩,上山打柴或是田间劳动、赶圩路上,都喜欢唱山歌。他们用歌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达友谊、歌唱爱情,传授知识,- ,颂美挞丑、扬善惩恶,启迪人心,促人上进,调节生活,增加乐趣。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赶歌圩的传统习俗,几乎每个村屯每年都有歌圩节。人们以歌代言,以歌会友、垂手可拾、开口便唱,达到了“无事不歌唱,人人皆歌手”的境界。尽管时代变迁,山歌仍是世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详细]
霜降节
  霜降节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明末清初,倭患未熄,下雷土州第十三代土官许光祖奉命率领士兵赴闽粤沿海抗倭,方隆和马化隆两位名将随同。在歼灭倭寇的同时,还射死了一只伤害人畜的巨鹰,立功受奖,许光祖被封为昭毅将军,下雷州升级为下雷土府,不久又撤销土府建制,恢复下雷土州。第十四代土官许文英也奉命抗倭,他携夫人岑玉音率部开赴前线,双双建立战功,载誉凯旋。朝廷册封许文英为抚夷将军,晋……[详细]
“3.15”建街节
  据史载,光绪年间,安南(越南国)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了界务专约。为划界疆土防御外侮,清政府将广西边境划界制线任务交由广西都督兼边防督办苏元春,苏元春遵照圣旨,亲自巡边筹办划界之事。他从金龙(今龙州县金龙乡)溯边而上,到达下雷州(今大新县下雷镇)的东南二区(今硕龙、巷口)辖地,在巡边过程中,苏元春发现,沿途虽有村落,但方圆百十里,没有一个圩场,为方便戍边兵卒和路人过往,经权衡利弊,最终选定安平州边缘的沙屯、下雷州边缘的润村和越南的里板三地之间的名为“弄匡”的荒野,辟为集市。同时,还下令抽调100名戍边士兵,上山伐木割草,建筑房舍,并决定让这些士兵在此落户,允许他们与当地妇女联姻成家。清光绪13年(1887)农历3月15日,苏元春将新建成的小村庄命名为“弄匡街”,并定3月15日为……[详细]

全部崇左市民俗文化>>>